社会科学辑刊 ›› 2014 ›› Issue (2): 177-185.

•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对20世纪新诗史的总概括及对诗本体、新诗特点 与其发展道路的思考

王锺陵   

  • 发布日期:2019-01-24
  • 作者简介:王锺陵,1943年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苏州 215006)。

  • Published:2019-01-24

摘要: 20世纪的新诗史从进程上说,可以划分四个大的时期,其总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即是在于更充分地寻找、展示其新的形与质,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纵贯了这一世纪新诗史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的矛盾,应透过西洋影响,而从中国诗的特征上去予以更深的把握。这一世纪的新诗史表明,明确诗的本体,是理解新诗史上种种争论及引导新诗走向未来的关键。诗性与散文性的交织,是诗的最本质的属性。中国赋比兴诗学理论,便是对诗的这一属性的最简明、切实的概括。智、情与咏唱(吟诵)的三位一体是诗的本体,只有从诗的这一本体性上,我们才能够高屋建瓴地明白新诗的特点及其发展道路。语言的变化,不仅使得新诗大大地增强了其散文性因素,因此它应该特别注意于维护其本体,而且还使得古代诗歌所习用的诸如诗眼等一些可以造成诗意的表达方法难以再加使用。意象的“波段”比较长,这是新诗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这种以“长波段”语言营造意象的优势,新诗将能获得自己不同于古代诗词的诗味。总结80多年新诗史的得失,可以看出:将活泼自如、既能容纳现代口语而又具有明显的音乐性的格律化追求,与避免了其弊病的现代派技巧,以及古典诗词曲的韵味这三者结合起来,是中国新诗史上还未曾出现过的、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新诗的一条大有希望的道路。

关键词: 新诗史, 诗的本体, 新诗的特点, 三者结合的新诗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 

  • I206.617

〔1〕艾青:《与青年诗人谈诗》,《艾青全集》第3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62页。
〔2〕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396页。
〔3〕艾青:《诗论》,《艾青全集》第3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645-646页。
〔4〕〔6〕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之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册,第531、539页。
〔5〕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册卷五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24页。
〔7〕艾青:《从“朦胧诗”谈起》,《艾青全集》第3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35-536页。
〔8〕艾青:《愿青年诗人健康地成长》,《艾青全集》第3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77页。
〔9〕张璋、黄畬编:《全唐五代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00页。
〔10〕王琦等:《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7页。
〔11〕〔12〕〔13〕王琦等:《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第70、76、317页。
〔14〕〔15〕〔16〕〔17〕唐圭璋编:《全宋词》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83、2883、2883、2883页。
〔18〕〔19〕〔20〕〔21〕〔22〕〔25〕〔26〕〔28〕〔29〕〔38〕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第101、430、149、149-150、146、417-418、419-421、166、417、7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7、296、100、100、98、288、289-290、112、288、52-53页。
〔23〕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4页。
〔24〕《毛诗序》,《毛诗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第269页。
〔27〕班固:《两都赋序》,《文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胡克家校刻本,1977年,第21页。
〔30〕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18页。
〔31〕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之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册,第1494页。
〔32〕《戴望舒诗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3页。
〔33〕何其芳:《预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新1版(原新文艺版),第24、25页。
〔34〕《李金发诗集》,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0页。
〔35〕公刘:《关于新诗的一些基本观点》,《文学评论》1983年第4期。
〔36〕王锺陵:《文学史新方法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61-162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第154页。
〔37〕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1] 龙泉明, 邹建军. 现代诗学史上的"为诗而诗"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45-15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