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整体。对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于自己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来说,始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如何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回答。这种探索和回答,集中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科学概括上。
中图分类号:
〔1〕〔7〕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第1版。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1页。 〔 3〕〔9〕〔10〕〔11〕〔12〕〔14〕〔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第285页、第306页、第286页、第100页、第210页、第58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页。 〔 5〕陈先达:《毫不动摇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9期。 〔 6〕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第1版。 〔 8〕〔13〕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求是》2012年第15期。 〔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页。 〔 18〕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时报》2012年5月27日,第1版。 〔 19〕《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5页。 |
[1] | 付文军. 《资本论》与马克思的技术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85-91. |
[2] | 林怀艺. 马克思、恩格斯“革命遗嘱执行人”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6-21. |
[3] | 王雨辰.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4-9. |
[4] | 曾文婷.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10-13. |
[5] | 孟庆艳. 当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趋势及我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2-24. |
[6] | 王东, 林锋. 从回到马克思到发展马克思--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关系新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4-8. |
[7] | 杜秀娟, 陈晓刚. 论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9-14. |
[8] | 文军, 唐忠毛.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对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4-9. |
[9] | 刘晨晔.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思想新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4-7. |
[10] | 孙翠兰.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全球化理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2): 32-36. |
[11] | 杨丽霞. 马克思早期对费尔巴哈哲学改造的思想演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31-32. |
[12] | 杨俊一. 论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现代意识--兼论马克思"制度哲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3): 18-24. |
[13] | 陈丽杰. 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当代发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44-46. |
[14] | 杜书瀛.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艺术的位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177-185. |
[15] | 刘家亮.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实践观的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44-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