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2): 146-151.

•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10年回眸与展望 • 上一篇    下一篇

明清时期天主教中国教区的“祭礼之争”——一种礼仪视角的考察

赵克生   

  • 出版日期:2013-04-20 发布日期:2018-08-03
  • 作者简介:赵克生,1967年生,历史学博士,肇庆学院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教授(广东 肇庆 256061),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134)

  • Online:2013-04-20 Published:2018-08-03

摘要: 祭礼之争是明清之际中西“礼仪之争”的重要内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及他们的中国教徒认为中国祭祖、祭孔等礼仪只具有伦理的意义,没有违反天主教义,中国教徒可以参加这样的祭祀活动。他们以《礼记》、《朱子家礼》等经典文本为根据,有选择地考释、申论,以期实现儒、耶之间的和合与融通。而耶稣会士龙华民、方济各会士利安当和多明我会士黎玉范等人虽参考中国经典,但主要采取观察、访问,根据明清之际中国民众的祭礼实况,得出完全不同的看法。利玛窦及其继承者在“礼仪之争”中采用了掩饰性技巧,传达给欧洲许多并不真实的中国礼仪知识,最终导致了利玛窦传教策略的失败。

关键词: 明清中国, 天主教, 祭礼之争, 利玛窦

中图分类号: 

  • K249
〔1〕钟鸣旦:《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张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3页。〔2〕崔维孝:《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9-145页。 〔3〕苏尔、诺尔编:《中国礼仪之争西文文献一百篇》,沈保义、顾卫民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6页。〔4〕吴莉苇:《从利玛窦和艾儒略的传教策略看晚明基督宗教与儒学对话机制的缺失》,《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5〕李西满:《辩祭参评》,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台北:利氏学社,2002年,第10册,第379-380页。 〔6〕丘晟:《述闻篇·祀先必以礼》,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9册,第80页。〔7〕〔12〕〔14〕〔16〕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10册,第359、88-89、379、134-135页。 〔8〕无名氏:《醒述篇》,《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9册,第323页。〔9〕严谟:《祭祖考》,《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11册,第27页。〔10〕〔20〕〔23〕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3、113、104页。〔11〕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9册,第77页。〔13〕〔17〕〔24〕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11册,第225、25-26、201页。〔15〕纳喇性徳:《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29,《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1-232页。〔18〕华悰韦华:《虑得录》卷1,《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70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44页。〔19〕钟鸣旦:《丧礼的交织》,张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82页。〔21〕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葡萄牙人在华闻见录》,王锁英译,澳门:澳门文化司署,1998年,第45页。〔22〕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4页。〔25〕张先清:《多明我会士黎玉范与中国礼仪之争》,《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3期;崔维孝:《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0-143页。〔26〕李天刚:《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17-218页。〔27〕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41页。
[1] 柏桦. 清王朝罪犯发遣新疆制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17-125.
[2] 倪玉平. 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试论清朝咸、同时期的财政转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87-96.
[3] 刘平. 清朝海洋观、海盗与海上贸易(1644—1842)[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97-105.
[4] 倪屹. 穆克登勘定的图们江源考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21-125.
[5] 房宏琳,陈佳馨.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94-99.
[6] 李学成. 满族八大家与八大姓新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52-155.
[7] . 从档案文献看海城侯氏与黄瓦窑的经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35-141.
[8] . 清康熙开海后中国对日贸易重心北移原因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64-168.
[9] 关亚新. 清代辽西地区的毡帽制造业[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75-177.
[10] 陈志刚. 论清代前期颇罗鼐总理藏政的历史原因[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45-150.
[11] 阎光亮. 清代科举家族的百科全书——评《清代科举家族》[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88-189.
[12] 王小侠. 清代中叶人口增长负效应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03-107.
[13] 祖伟. 略论清初崇德会典的议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63-165.
[14] 张杰. 清代满族萨满教祭祀神杆新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99-104.
[15] 宝玉柱. 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中的羁縻政策:行政分割和政治分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105-10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