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内容: 先秦两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文学文体的成熟;先秦两汉文学家对文学与语言关系的不同认知促成了当时文学风格的多样化;语言的发展推动了思维的成熟,从而促成了先秦两汉说理散文的发展与成熟;先秦两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孕育并促生了纯文学;先秦两汉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文字的统一和隶变,推动了文学的传播,促发了文学的繁荣。
中图分类号:
〔1〕杨公骥. 漫谈桢干〔J〕. 社会科学战线, 1978, (1,2) . 〔2〕邢公畹. 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J〕. 语文建设,1989, (2) . 〔3〕王汶成.文学语言中介论〔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39-43. 〔4〕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刘艳芬.诗家语言与佛家语言〔J〕.南通师院学报, 2003, (1): 62-65. 〔5〕林庚. 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M〕.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0. 77- 81, 125-144. 〔6〕赵敏俐. 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句法结构与语言功能比较研究〔J〕. 中州学刊, 1996, (3) ; 赵敏俐. 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 2002, (5) . 〔7〕谭家健. 《尹文子》的语言哲学〔A〕. 谭家健. 先秦散文艺术新探〔C〕.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94-108. 8 〔8〕唐作藩. 先秦两汉的民歌格律〔A〕. 唐作藩. 汉语史学习与研究〔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271-292. 〔9〕李炳海. 群体生命意识的艺术载体〔A〕.中国诗歌研究: 第1辑〔C〕. 29-37. 〔10〕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A〕. 何乐士. 两汉汉语研究〔C〕.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1-260. 〔11〕程毅中. 中国诗体流变〔M〕. 北京: 中华书局,1998. 60. 12 〔12〕陈良运. 中国诗学批评史〔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55. |
[1] | 李炳海. 生命一体化和生命能量转换理念的艺术显现— — 先秦两汉文学中的伐树折枝事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144-1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