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象学的产生既有客观的现实根源,又符合哲学史的一般进程。这一过程的根本特征来自于现象学的自我否定性(辩证性) ,表现为多重性的十分剧烈的“哥白尼式革命”。从18世纪到19世纪是现象学哲学由古典现象学(或“精神现象学” )经感性哲学(“新哲学” )到纯粹现象学(“先验现象学” )的发展过程,是现象学自身的历史生成、发展和完成的完整过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作为古典形而上学理性精神的完成状和现代哲学诞生的否定性平台,倚仗着具有巨大内在生命力的辩证法使得概念现象学得以最终完成;费尔巴哈在黑格尔概念现象学的寄生体内进行了现象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哥白尼革命” ,将古典现象学带入感性、直观和直觉的广阔天地,以否定绝对理性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现象学的发展;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则“双重”扬弃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创建起“真正科学”的先验现象学。这多重性的“哥白尼革命”最有力地说明了各个时期的哲学之间的客观联系,凸显出现象学产生的辩证性和历史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
〔1〕〔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159, 165, 128. 〔3〕〔4〕〔5〕〔8〕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下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361, 362, 363, 492. 〔7〕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0. 195. |
[1] | 李西祥. “实体即主体”:齐泽克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黑格尔本质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13-20. |
[2] | 王兴赛. 古典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变奏——青年黑格尔与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36-43. |
[3] | 傅永军. 阐释有限与无限关系的形而上追问[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6): 30-37. |
[4] | 欧阳谦. 从“自我”到“他者”的伦理现象学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74-80. |
[5] | 尚杰. 用形而上学语言否定形而上学——德里达在《暴力与形而上学》中对列维纳斯“他者”的质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81-86. |
[6] | 白刚. 形而上学的历险:从康德到海德格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70-176. |
[7] | 王南湜. 重提一桩学术公案:“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6-13. |
[8] | 何松旭. 交换和承认——马克思和黑格尔的隐匿对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33-39. |
[9] |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
[10] |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
[11] | 王茜. 杜威审美经验理论的现象学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161-166. |
[12] | 保罗·赞瑞巴卡保罗·赞瑞巴卡(Paul,Zarembka). 摆脱黑格尔哲学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与普列汉诺夫、列宁之间的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5-13. |
[13] | 王南湜. 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下)——其可能性与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0-17. |
[14] | 王南湜. 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上)——其意谓与必要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5-14. |
[15] | 居俊. 黑格尔的绝对存在概念及其与时间之关系——海德格尔读《精神现象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29-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