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历史规律的科学,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流俗理解”。其实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对历史所作的存在论考察。流俗领会的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是对有待被意识所关照的肯定作为唯心主义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对历史的理性批判。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因素仍然包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特征之内。
中图分类号:
〔1〕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北京: 三联书店,1999. 429. 〔2〕哈贝马斯.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144. |
[1] | 毛振阳 乔瑞金. 试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是“新的科学的世界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69-80. |
[2] | 刘方喜. 论马克思对当代文艺思想史历史唯物主义叙事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5-23. |
[3] | 许恒兵.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本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1): 37-42. |
[4] | 皮家胜. 身体与空间:拓展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两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7-24. |
[5] | .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解放原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29-32. |
[6] | 孟庆龙. 柯亨社会的“物质性”与“社会性”的区分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39-41. |
[7] | 莫雷. 意识形态理论的困境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复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2-15. |
[8] | 王新生, 齐艳红.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方法论尝试———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局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22-27. |
[9] | 汤剑波, 谢坚.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现代性体验--《共产党宣言》现代性维度之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4-9. |
[10] | 郗戈. 青年马克思的理性概念--兼论马克思哲学与德国理性主义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1-16. |
[11] | 刘东玲. 不可超越的抒情——沈从文后期文学创作发展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83-1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