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5): 140-143.

• 网络文学: 社会沟通与诠释话语 • 上一篇    下一篇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网络文学研究

黄鸣奋   

  1.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 出版日期:2004-10-20 发布日期:2004-10-20
  • 作者简介:黄鸣奋( 1952- ) ,男,福建南安人,教授,主要从事网络文化与传播研究。

  • Online:2004-10-20 Published:2004-10-20

摘要: 虽然英语信息在网络上占有强势地位,但英语网络文学远不如华文网络文学繁荣。我们完全可以发挥汉语网络文学在社会沟通中的优势,让它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服务,并使之成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依据之一。目前,网络文学的主要作者群已经转移到本土网民,社会功能则相应转移到中国社会内部的沟通上来。这种沟通既包括网民之间的平行沟通,也包括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垂直沟通。原生态的网络文学正是网民心声的表现,对社会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汉语网络文学, 社会沟通, 文论

中图分类号: 

  • I206.7

〔1〕St ill , Juli e, Kas sabian, Vibian. “ Searching f or Bil l and Jane: El ectronic Fullext Lit erature” 〔J〕.Database,V ol. 21, No. 5. ( Oct. /Nov. 1998): 14.
〔2〕Daniel J· Czi t rom. 美国大众传播思潮: 从摩斯到麦克卢汉〔M〕. 台北: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106, 267.
〔3〕Ayyadu rai, V. A. Shiva. Art s and th e Int ernet:A Guide to th e Revolu tion〔M〕. New York: Al lw orth Press , 1996. 25.
[1]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2] 单小曦.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9-191.
[3] 黄鸣奋. “活法”三义:当代西方新媒体艺术宣言例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75-183.
[4] 李春青. 论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的生产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190-201.
[5] 刘方喜. 错位与化解:40年文论三次转向的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1-13.
[6]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7] 党圣元. 新时期四十年中国文论反思:问 题 与 导 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5-10.
[8] 毛宣国. 西方文论的阐释经验与中国文论的阐释立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81-190.
[9] 李庆本. 强制阐释与跨文化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200-206.
[10] 张江. 文学理论的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77-183.
[11] 陈海. 网络文学研究的媒介生态学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212-215.
[12] 黄一. 瑞恰慈与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68-176.
[13] 靳义增. 跨文明文论的异质性与变异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17-220.
[14] 李亚锋. 从“叙事诗”概念的建构看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42-245.
[15] 徐可超. 重建文学批评学科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92-19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