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5): 136-139.

• 网络文学: 社会沟通与诠释话语 •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络文学:与谁交流? 交流什么? 怎么交流?

杨新敏   

  1.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 出版日期:2004-10-20 发布日期:2004-10-20
  • 作者简介:杨新敏( 1964- ) ,男,山西晋城人,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网络文学与媒介文化研究。

  • Online:2004-10-20 Published:2004-10-20

摘要: 超文本文学不是一种文本之间的随机性链接,就人们的实际选择来说,不同的选择过程构成不同的线性逻辑。在超文本文学欣赏中,我们完全可以把机器当作一个有自身意志的主体来对待,并与之进行精神交流。超文本文学使读者进入一种选择的困惑中,这种强烈介入性的阅读与人生经验形成一种隐喻关系,可控性/随机性、线性/非线性,读者就在与文本的这种博弈中体验着各种不同的人生状态。网络文学交流既有即时互动的过程,也存在延时解读的过程,且后者更为重要。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交流, 控制性, 随机性, 非线性

中图分类号: 

  • I206.7

〔1〕M· H·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5.
〔2〕乔治· 赫伯特· 米德. 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125.
〔3〕查尔斯· 霍顿· 库利.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13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114.
[1] 欧阳友权. 网络文学虚拟审美的娱乐边界[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59-166.
[2] 胡疆锋. 通向及物的现实主义——论网络文学的现实转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67-175.
[3] 许苗苗. 网络文学与微时代文学的新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176-183.
[4] 陈定家. 网络文学20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61-168.
[5] 欧阳友权. 提质换挡期网络文学的进阶之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69-174.
[6] 陈民镇. 交错视界中的中外交通——饶宗颐与中外交流史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61-169.
[7] 丹尼斯·金普尔, 张喜华. 改变如何发生?——一种不同的文化研究方法的建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76-80.
[8] 马驰. “改造空间”:跨文化交流的新视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81-83.
[9] 陈海. 网络文学研究的媒介生态学未来[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212-215.
[10] 黄一. 瑞恰慈与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68-176.
[11] 焦宝. 《辽东诗坛》中的中日古典诗歌交流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183-187.
[12] 蒋德海. 文化中的法治要素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101-104.
[13] 童大龙, 储德银. 财政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非线性效应及其实证检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132-135.
[14] 孙卫国. 《史记》对朝鲜半岛史学的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57-164.
[15] 于震, 刘淼, 赵振全.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分歧评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78-8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