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私法特定的调整对象决定了它与社会的本质联系,即私法不仅决定市民社会关系本身,而且决定整个人类社会关系的价值取向。概言之,构成社会之人,在社会中无非扮演两种角色并对外发生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关系: 一是市民社会角色并直接与其他市民成员发生的市民社会关系,二是政治社会角色并通过国家中介而与他人发生的政治社会关系。就政治社会关系与市民社会关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言,政治社会关系是为市民社会关系的需要而存在的,其存在的价值不过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并促进市民社会关系的有序发展而不是相反或其它。因此,政治社会关系必须避免自己的过度膨胀与扩张并由此产生的对市民社会关系的限制和剥夺,从而为自己与市民社会关系正确定位。
中图分类号:
〔1〕查士丁尼. 法学总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9. 5-6. 〔2〕史尚宽. 民法总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王泽鉴. 民法总则〔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12-13. 〔3〕牛津法律大词典〔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690. 〔4〕卡尔· 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 上册〔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45-46. 〔5〕黄立. 民法总则〔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13-14. 〔6〕王泽鉴.民法总则〔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1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252. 〔8〕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1. 197. 〔9〕刘士国.论民法是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J〕. 法学杂志, 1999,( 6) . |
[1] | 张文喜.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30-37. |
[2] | 张梓太, 李晨光. 生态环境损害政府索赔的路径选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16-122. |
[3] | 陈立新.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3): 89-97. |
[4] | 张国强, 王利民. 近现代法的外国人私法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71-74. |
[5] | 杨仁忠. 公共领域理论范式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6-29. |
[6] | 李依茵. 立即适用的法与公共秩序保留新议———以法国国际私法相关理论为背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139-142. |
[7] | 李冠群. 私法和公法:公共秩序政策的导向作用探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75-77. |
[8] | 李旻. 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5): 178-182. |
[9] | 沈敏荣. 经济社会的性质与竞争法的社会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80-86. |
[10] | 于立军, 宋新华. 论市民社会对民主的影响及其机制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43-46. |
[11] | 丁培卫. 20世纪中国市民小说流变论略[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206-211. |
[12] | 杨仁忠. 论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市民社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0-15. |
[13] | 费艳颖, 鲁世平. 20世纪国际私法的法律价值实现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73-77. |
[14] | 姚尚建.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价值与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37-42. |
[15] | 王利民. 论私法与法治社会[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48-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