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4): 135-138.

• 中国文学与文化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民间文学的民俗志价值

吴世旭   

  1. 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
  • 出版日期:2004-08-20 发布日期:2004-08-20
  • 作者简介:吴世旭( 1975- ) ,男,辽宁瓦房店人,文学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民俗学、人类学研究。

  • Online:2004-08-20 Published:2004-08-20

摘要: 民间文学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其中包含大量的民俗信息,具有民俗志的价值。尽管早期的民俗学者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具体研究中对之加以利用,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民俗是以生活的面貌出现在民间文学文本之中的,而不像在民俗志中那样成为榨干了生活汁液的民俗图式。一方面,民俗在民间文学中常常显得比较琐碎或隐藏在文本的背后,甚至被重新解释成为附会之说,而不像民俗志那样详尽而明了;另一方面,民众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及其置身于其中的生活情境等都能够在民间文学文本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弥补了民俗志缺乏对民俗主体和生活情境的关注之不足。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民俗志, 民俗学, 生活

中图分类号: 

  • I207.7

〔1〕袁枚.子不语〔M〕.〔2〕山曼,等. 山东民俗〔M〕. 济南: 山东友谊书社,1998. 347-348.
〔3〕R· D· 詹森. 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100.
〔4〕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 下篇卷二〔M〕. 上海:上海书店, 1986. 44.
〔5〕吴效群. 原型解读: “问活佛”童话故事〔A〕. 象征与社会〔C〕.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345-353.
〔6〕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3.
[1] 陈高华. 积极生活与劳动辩证法——论阿伦特对马克思的误解及其方法论根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1): 29-35.
[2] 朱承. 用心若镜与消极自由——《庄子·应帝王》的政治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25-31.
[3] 于宜民. 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视域下社会资本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机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43-153.
[4] 韩艳. 养老金与城乡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关联性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27-133.
[5] 王立. 生活的意义与道德的边界约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5-11.
[6] 张曙光. 主体性价值论的建构及其超越——价值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学术进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5-14.
[7] 刘彦顺. 礼乐制度作为儒家实际生活形态的时机、时态与身体履践——论颜元的礼乐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83-91.
[8] 周向阳. 晚清西北内陆地区流动人口的法律生活——以《樊山判牍》为中心的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147-155.
[9] 罗克全. 可能生活的敞开——马克思主义辩证批判的社会正义观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2): 59-65.
[10] 王德胜. 当下生活的“审美干预”——从重建美学与生活的关系出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90-193.
[11] 唐善林. “生活论美学”话题缘起语境及其价值取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94-198.
[12] 李西建. 重构“生活论美学”:意义、内涵与方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99-203.
[13] 刘方喜. 分享主义平台:物联网时代大众日常生活审美空间的新拓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204-208.
[14] 徐延辉. 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与其主观生活质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74-82.
[15] 徐明君. 人民性:延安文艺的民俗学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63-16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