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20— 30年代的晋西北乡村社会基层政治变动的突出特征是士绅向“权绅”的转变。这一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阎锡山军阀政府自上而下发起并实施的“村制”。“权绅”在基层政治中,由于服务方向转向赋予其“权力资本”的上级政府,与乡村社会联系纽带弱化,但并未成为阎氏政府在乡村社会中完全意义上的合格代理,而是在基层政治的运作中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权绅”实质上蜕变为只代表本阶层利益的、独立于国家与社会之外的“权力精英” ,成为阎锡山统治时期的制度之痼。
中图分类号:
〔1〕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153. 〔2〕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 36. 〔3〕孔飞力. 中华帝国晚清的叛乱及其敌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36. 〔4〕戴维· 波普诺. 社会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38. 〔5〕吉尔伯特· 罗兹曼. 中国的现代化〔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385. 〔6〕〔9〕〔10〕〔17〕〔23〕晋西区名人传记〔Z〕. 档号: A- 22- 1- 4- 2.存于山西省档案馆. 〔7〕〔14〕〔19〕和当时的一个区公所的助理员、三个村长、一个自卫队长的谈话记录〔Z〕. 档号: A- 22- 1-4- 1.存于山西省档案馆. 〔8〕〔15〕〔22〕(美)唐纳德· G· 季林. 阎锡山研究—— 一个美国人笔下的阎锡山〔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0. 〔11〕〔12〕山西村政汇编〔Z〕. 〔13〕经济建设材料汇编〔Z〕. 档号: A- 22- 7- 7.存于山西省档案馆. 〔16〕〔20〕〔24〕悲笳. 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J〕. 中国农村, 1936, (2) . 〔18〕费正清,费维恺. 剑桥中华民国史: 下〔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390. 〔21〕山西村政的检讨〔J〕.新农村, 1934- 02- 15. 〔25〕〔27〕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Z〕. 〔26〕王振翼. 模范督军统治下的山西之概况〔J〕. 新民国, 1924, (6) . |
[1] | 王凤杰. 略论民国时期奉天省农村基层政权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183-1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