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构当代中国政府创新的行政范式,是政治发展的基石,传统的三权分立政治结构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而官僚制行政范式,却专注于各种规章制度和指挥系统的建构,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公共选择理论和政府过程方法论,以对政府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然把握为基础,从制度保障、规范行政、责任行政和组织建设四个方面,拓展了政府创新的思维视野,建构了政府创新的行政范式。
中图分类号:
〔1〕古德诺. 政治与行政〔M〕.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7. 9. 〔2〕〔3〕Good Now. Poli cy and Adminis t rat ion〔M〕. New York Macmil lan, 1990. 25, 15. 〔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311. 〔5〕R· J· 斯莱尔曼.公共行政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12. 〔6〕文建东.公共选择学派〔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124. 〔7〕戴维· 奥斯本.改革政府〔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5. 〔8〕戴维·奥斯本,特德· 盖布勒. 改革政府: 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共部门〔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12-13. 〔9〕盖· 彼特斯. 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A〕.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过程〔C〕. 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6. 〔10〕詹姆斯· M· 布坎南. 自由、市场与国家〔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3. 373. 〔11〕林毅夫. 关于制度创新的经济学理论—— 诱致性变迁与强致性变迁〔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6. 124. |
[1] | 丁建臣, 刘亚娴. 非法集资与金融制度刍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07-111. |
[2] | 卞地诗, 李兆友. 制度变迁理论视野中的新时期传媒体制变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52-255. |
[3] | 卢伟. 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变迁路径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47-50. |
[4] | 陈杰.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住房制度变迁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04-108. |
[5] | 陈勇兵. FDI 对制度变迁影响的机理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94-96. |
[6] | 邓念国. 官僚制的解构与建设性重构:后现代语境中公共组织的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58-62. |
[7] | 马红光. 路径依赖———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看制度变迁的方式[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36-39. |
[8] | 高连克.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58-62. |
[9] | 金太军, 张劲松. 公共行政危机与政府制度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50-54. |
[10] | 岳玉珠, 刘琦. 论协会组织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变迁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2): 78-80. |
[11] | 刘丁. 制度变迁与收入分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61-65. |
[12] | 郭剑雄. 社会科学与经济增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3): 70-74. |
[13] | 林红玲. 西方制度变迁理论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1): 76-80. |
[14] | 杨俊一. 论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现代意识--兼论马克思"制度哲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3): 18-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