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04-04-20 上一期    下一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哲学
    汪信砚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4-6. 
    摘要 ( 181 )   PDF(pc)(173KB) ( 692 )   收藏
    〕价值哲学并不仅仅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也不仅仅是在19 世纪中叶的哲学变革中产生的哲学流派或哲学理念和哲学立场。哲学历来都以对价值问题的探讨为自己的核心内容, 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价值哲学, 哲学也只有作为一种价值哲学才是可能的。但是, 旧哲学对价值问题的探讨存在着严重缺陷, 它们都普遍地陷入了如何从“是”过渡到“应该”、从事实判断过渡到价值判断的困境, 即都没有说明、事实上也无法说明这种过渡是如何可能的。究其原因, 在于旧哲学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与旧哲学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 既是哲学理论本性的根本变化, 也是广义价值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价值哲学视域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王雨辰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0-15. 
    摘要 ( 130 )   PDF(pc)(165KB) ( 622 )   收藏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从现代价值哲学的视域看,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像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价值哲学将人的价值和自由的探讨集中于个体的心理和精神层面, 也不像马克思的价值哲学集中于经济批判和政治批判, 而是将价值批判的主题转向了意识形态批判, 特别是转向揭示西方意识形态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他们的上述批判进一步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性
    张文喜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6-21. 
    摘要 ( 96 )   收藏
    〕什么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 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与人们肯定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着“非科学”或“超科学”的成分相关联。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品质,但又不是科学主义,它是以存在与应当、科学与伦理的统一为其鲜明特征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哲学研究
    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演化
    马强, 远德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27-31. 
    摘要 ( 138 )   PDF(pc)(147KB) ( 335 )   收藏
    〕技术创新对于产业结构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其机制十分复杂而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针对一些相关理论视角的述评表明,在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中,复杂的技术过程、经济过程和社会过程相互缠结在一起,而使得特定的理论视角的解释能力总是有限度的,因而需要加以综合的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村庄兼并与乡村社区重建的理性选择
    曹海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35-39. 
    摘要 ( 127 )   PDF(pc)(143KB) ( 153 )   收藏
    〕村庄兼并是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社会变迁,村庄之间的重组不是自然地理空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村庄社会内部诸多关系的重构。村庄兼并给乡村社区带来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乡村社区面临更多的发展困境。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多层次进行村庄社区整合,进而实现村庄社会的整体认同,这是兼并后村庄社区得以重建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建构当代中国政府创新的行政范式
    张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40-44. 
    摘要 ( 139 )   PDF(pc)(151KB) ( 215 )   收藏
    〕建构当代中国政府创新的行政范式,是政治发展的基石,传统的三权分立政治结构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而官僚制行政范式,却专注于各种规章制度和指挥系统的建构,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公共选择理论和政府过程方法论,以对政府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然把握为基础,从制度保障、规范行政、责任行政和组织建设四个方面,拓展了政府创新的思维视野,建构了政府创新的行政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课题: 建立现代政府危机管理体系
    孙长虹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45-48. 
    摘要 ( 143 )   PDF(pc)(132KB) ( 348 )   收藏
    〕有效地应对社会危机和突发事件, 维持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 是各级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和必备能力。“非典”危机暴露了政府弱点, 唤醒了政府的危机意识, 推动各级政府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建立健全并完善危机管理体系, 从而实现政府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略论表见代理
    赵珊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49-54. 
    摘要 ( 135 )   PDF(pc)(166KB) ( 680 )   收藏
    〕表见代理是为了保护动态交易安全而产生的。它实为一种无权代理, 却发生有权代理的法律效力。正是基于它与普通民事代理相比之下的独特之处, 在现实生活中它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由于表见代理制度尚未完善, 因此在表见代理的适用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研究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曹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60-64. 
    摘要 ( 434 )   PDF(pc)(139KB) ( 1098 )   收藏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不仅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 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 但并不否定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经济的发展只有与环境的发展保持协调, 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就能使两者协调发展。为此, 中国要正确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圈”
    隋映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65-70. 
    摘要 ( 276 )   PDF(pc)(170KB) ( 757 )   收藏
    〕城市创新系统是一个独特的科技、经济、社会结构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战略生态系统。因此, 战略生态系统影响城市创新力不仅体现在城市创新的聚集规模与竞争实力的两个侧面, 而且也是形成城市创新圈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个层次的产权多元化与国有经济的深化改革
    严汉平, 白永秀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71-75. 
    摘要 ( 123 )   PDF(pc)(154KB) ( 400 )   收藏
    〕产权多元化包括两层涵义: 一是微观层次的产权多元化即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 二是宏观层次的产权多元化即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深化对产权多元化的认识有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通过微观层次的产权多元化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宏观层次的产权多元化可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实施产权多元化战略,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所有制垄断,消除所有制歧视;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多元化的产权主体; 而且,政府要适度退出。在产权多元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产权多元化是一个长期、渐进、动态的过程;二是产权多元化在不同地区和行业应有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产权多元化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产权多元化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
    胡俊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76-80. 
    摘要 ( 203 )   PDF(pc)(156KB) ( 363 )   收藏
    〕以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为核心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以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为核心的竞争优势理论,为分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及相互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在理论和实践上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转变。中国产业发展必须强化现有比较优势,加快引进新的比较优势,培养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快实现新的战略调整,即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 理论与实证分析
    刘力钢, 邴红艳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81-85. 
    摘要 ( 253 )   PDF(pc)(149KB) ( 556 )   收藏
    〕在研究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路径依赖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不同公司、不同国家制度变迁的差异,是对长期经济变化做分析性理解的关键。结构驱动的路径依赖与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在中国公司治理演进中都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文化驱动的路径依赖也是中国公司治理路径依赖的重要方面。单纯的制度引进无法解决公司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只有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基础、制度体系和文化特征,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才能培育出中国的现代企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史新论
    从舍利到帝王: 耶律阿保机“化家为国”的历史背景及时代内涵
    任爱君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86-90. 
    摘要 ( 351 )   PDF(pc)(145KB) ( 1149 )   收藏
    〕契丹故俗尚简,是辽朝太祖太宗时期的历史实际,但故俗尚简的历史内涵,则是标示了契丹社会刚刚由氏族大家族家庭形态过渡到独立的个体家庭形态的特殊发展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历史作为也留下了这个时代所给予的深刻烙印,从而成为诠释和把握辽朝初期史实的重要线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宋代乡村精英与社会控制
    刁培俊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91-96. 
    摘要 ( 290 )   PDF(pc)(175KB) ( 1123 )   收藏
    〕在宋朝乡村社会中,乡里和都保甲制的头目,宗族和家族的族长、家长和房长,一部分居住于乡村的形势户、士人和一些僧道,构成宋朝的乡村精英,并成为介于专制政府和乡村广大民众之间的中间枢纽,填补了国家行政和广土众民之间的“权力空隙”。这一社会群体在两宋时期的社会控制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既体现出国家行政权力向基层社会延伸的努力,又显现出国家对乡村社会控制的强化,而所有这些都对赵宋王朝的长期延续和社会发展影响极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史记·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倒文考论
    赵国玺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97-100. 
    摘要 ( 202 )   PDF(pc)(116KB) ( 746 )   收藏
    〕《史记·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发凡起例未有倒文之例。所作本表断限止于天汉。天汉以后为后人所补续,天汉以前本表中的倒文也是后人所为,非史公原制,因而说倒文寓微言深义云云谬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诸葛亮军事经济思想与战略论析
    陈金凤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01-105. 
    摘要 ( 190 )   PDF(pc)(144KB) ( 1059 )   收藏
    〕三国时期,蜀汉国小兵弱。诸葛亮在增强蜀汉军事经济的思想指导下,积极经营益州,挥师南征北伐,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同时也给蜀汉带来了新的危机。诸葛亮的政治、经济、军事的活动表明: 当时诸葛亮所谓的北伐战争,不是出于军事统一目的,而是出于军事经济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世史坛
    论近代绅士的结构分层和社会属性
    许顺富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06-110. 
    摘要 ( 287 )   PDF(pc)(167KB) ( 935 )   收藏
    〕在近代社会中,绅士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比之于其他社会群体,其内部的结构分层更为复杂。绅士是由一个多层面粘结而成的聚合体,连接这个聚合体的链条是科举造就的功名和身分,而捐纳、保举和军功所获得的身分和职衔使绅士群体显露出多极化和复杂化的群体趋势。近代绅士既与封建官僚、知识阶层和封建地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又有着其内在的区别。绅士是介于官、民之间的特权阶层,是“跨在民众肩上的骑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与城市化发展的低速缓进
    蔡云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11-116. 
    摘要 ( 167 )   PDF(pc)(184KB) ( 696 )   收藏
    〕近代中国联系性加强与对抗性加剧同时并存的城乡关系,是近代中国社会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这种二律背反的矛盾体的存在,不仅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拉动作用,而且导致了乡村的残破和城市的畸形发展,及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低速缓进,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和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欧洲的“中国形象”及其乌托邦价值
    武斌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17-121. 
    摘要 ( 202 )   PDF(pc)(157KB) ( 367 )   收藏
    〕17世纪以后,中国与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的高潮。来华传教士们通过他们的书信、报告、著作、回忆录以及翻译中国典籍,把一幅关于中国的“肖像”展示在欧洲人面前,大大增加了欧洲人关于中国和东方的知识,开阔了欧洲人的世界图景。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文化对启蒙思想家的激励和影响,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评论,构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蔚为壮观而又意蕴无尽的文化景观。在启蒙时代,中国成了欧洲人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王国”的一个典范。这种典范或“乌托邦”发挥了巨大的参照系的功能,对他们的社会改造方案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的典范或“乌托邦”在启蒙时代激励了欧洲人对“理想王国”的向往和追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诗学研究
    论现代主义小说叙述对性格逻辑的背离
    王纯菲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22-126. 
    摘要 ( 120 )   PDF(pc)(171KB) ( 217 )   收藏
    〕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从来没有在现代主义小说中消失,消失的只是传统人物观推崇的推动人物行动的性格逻辑。在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比照中,可见出以表现“主观”意旨为主的现代主义小说叙述背离性格逻辑的必然性;将现代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小说做以比照,则强调了现代主义小说表现“主观”意旨的特殊之处,进而证明了现代主义小说叙述背离性格逻辑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与文化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互文性
    刘博苍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27-132. 
    摘要 ( 155 )   PDF(pc)(209KB) ( 469 )   收藏
    〕互文性是后现代文论中文本本体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和其它文本有着层次不一、程度不等的相互关联, 对历史小说创作来说, 小说文本和历史记述文本更是有着内在联系, 使历史小说创作既能够营造出历史氛围, 又能使其叙述摆脱知识承传和传播的叙述限定, 使历史人物从叙述中产生生命力。《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述中, 以引用、暗示、合并、改写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借用了《三国志》和裴注及其它小说文本的多种记述素材, 使小说文本呈现出综合性形态, 既体现出历史叙事的底色, 更呈现出文学叙事的情韵。具体可从人物描绘、情节扩展和作品嵌入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互文性特征进行初步考察与探索, 从新的理论视角考察小说的文本构成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明清历史演义作家的创作动机
    纪德君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33-138. 
    摘要 ( 171 )   PDF(pc)(171KB) ( 463 )   收藏
    〕明清历史演义作家编撰历史演义的思想动机,主要包括传播历史知识、教化民众、抒愤寄志及娱乐游戏等,它们往往以杂糅交结的状态呈现在不同作品中。只有把握了演义作家的这些创作思想动机,才可由此入手深入地探讨历史演义作家的创作实践及其艺术得失,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经验或教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文学
    意识形态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
    王晖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43-149. 
    摘要 ( 160 )   PDF(pc)(217KB) ( 666 )   收藏
    〕作为体现时代精神特质的文体,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在历时态的进程中,呈现出多种意识形态影响、渗透和交织的复杂样态。但总的来说,它也同样显现出一体到多元,即由左翼意识形态为主导渐进至国家意识形态的强规范场,再至多元意识形态的众语喧哗的流变之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作人与唯美主义
    易前良, 谢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56-161. 
    摘要 ( 208 )   PDF(pc)(169KB) ( 247 )   收藏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生存体验, 与东方古典艺术精神有契合之处。从“无形功利说”的文学观、“茶道”式的人生态度以及鉴赏式批评观等三个方面去辨析周作人与英国唯美主义之间的关联, 可见其遭遇西方唯美主义, 同时归依古典东方精神的复杂面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人论坛
    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刘力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62-165. 
    摘要 ( 118 )   PDF(pc)(117KB) ( 443 )   收藏
    〕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消除文化传统中的思维障碍。中国儒家思想制度化对中国近代及现代化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制约;民主法治观念的淡薄与滞后,都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的全面发展与青年的基本素质需求
    尚涤尘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66-168. 
    摘要 ( 151 )   PDF(pc)(92KB) ( 225 )   收藏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青年人力资源是我国国民结构中最富有生气的中坚力量。这种资源的综合素质集中体现在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努力提高青年综合素质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的绝对性与象征性
    杨桂森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69-171. 
    摘要 ( 262 )   PDF(pc)(94KB) ( 260 )   收藏
    〕绝对价值深藏在社会生活之中;尽管有时它被个人主义的表现欲和工具化的社会歌颂的形象所遮蔽,但它仍然是道德之源。绝对价值是通过人的象征意义来展示精神世界和人生价值的,也通过象征性给社会树立一个标识、典范和公众形象;象征是人类精神价值的显现和形象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经验借鉴
    刘琦, 岳玉珠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72-174. 
    摘要 ( 110 )   PDF(pc)(96KB) ( 124 )   收藏
    〕在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内,仍保持国有独资的形式。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同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特殊性,为建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创造条件。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做大做强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创造条件与外资银行合资合作,鼓励国内各银行的兼并与重组,以实现逐步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短论
    生产力的发挥与生产力的发展新论
    王炳德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75-177. 
    摘要 ( 137 )   PDF(pc)(94KB) ( 285 )   收藏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和经济学界在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讨论中,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发展问题, 而忽视了生产力的发挥问题。生产力的发挥与生产力的发展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和转化, 正确理解生产力的发挥和生产力的发展之关系, 正确理解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对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悲观性预期与中国消费需求不足
    任太增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78-180. 
    摘要 ( 111 )   PDF(pc)(95KB) ( 198 )   收藏
    〕中国消费需求之谜,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中国出现的消费需求不足且无法用已有的消费理论解释的现象。我国居民在转型期形成的悲观性预期是导致我国出现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要改变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必须改变居民的悲观性预期,尽快建立起使居民安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完善表决机制与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
    王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81-183. 
    摘要 ( 95 )   PDF(pc)(104KB) ( 236 )   收藏
    〕目前,普遍实行的多数表决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使上市公司大股东压制、侵害中小股东的现象合法化,如何建立一个公平的表决机制,使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保持一种均衡的态势,既不伤害大股东的投资利益,又不损害中小股东的投资利益,这是各国在对有限责任公司立法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公司法表决机制立法单一,使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从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出发,建议我国公司法引入累计投票制、代理表决制及明确表决权排除制度,以真正有效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鲁迅文学创作中的主体情感补偿
    陈崇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84-186. 
    摘要 ( 179 )   PDF(pc)(93KB) ( 224 )   收藏
    〕情感补偿是激发作者从事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能够激起写作主体的创作欲望,而且还能够推动写作主体的创作进程。引起鲁迅文学创作冲动的“同感” ,是对往日情感压抑的一种重新体验,其创作的感情补偿表现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李白七言歌行成就述要
    于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2):  187-188. 
    摘要 ( 184 )   PDF(pc)(84KB) ( 739 )   收藏
    〕七言歌行在盛唐时期极度兴盛,沈亻全期、宋之问合于宫商,高适、岑参具备气骨,王维、孟浩然富有情韵,到李白、杜甫之手达到巅峰状态: 李作清新俊爽,飘逸豪放,无工可见,无迹可求,是七言歌行的极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