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7世纪以后,中国与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的高潮。来华传教士们通过他们的书信、报告、著作、回忆录以及翻译中国典籍,把一幅关于中国的“肖像”展示在欧洲人面前,大大增加了欧洲人关于中国和东方的知识,开阔了欧洲人的世界图景。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文化对启蒙思想家的激励和影响,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评论,构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蔚为壮观而又意蕴无尽的文化景观。在启蒙时代,中国成了欧洲人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王国”的一个典范。这种典范或“乌托邦”发挥了巨大的参照系的功能,对他们的社会改造方案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的典范或“乌托邦”在启蒙时代激励了欧洲人对“理想王国”的向往和追求。
中图分类号:
〔1〕〔8〕〔10〕伊莎白尔· 拉瑟拉. 欧洲人眼中的儒学教育〔A〕. 许美德,巴斯蒂, 等. 中外比较教育史〔C〕.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28, 43, 42-43. 〔2〕〔5〕利奇温. 18 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2. 129, 79. 〔3〕雅斯贝斯. 非基督教宗教与西方〔J〕. 哲学译丛,1992, (2): 35. 〔4〕方豪. 中西交通史〔M〕. 长沙: 岳麓书社, 1987.105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608. 〔7〕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1卷〔M〕. 北京,上海: 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9〕德克· 卜德. 西方的中国观念〔A〕. 忻剑飞. 世界的中国观〔C〕.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1. 137. 〔11〕福柯.词与物〔A〕. 许美德, 巴斯蒂, 等. 中外比较教育史〔C〕.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42. |
[1] | 颜翔林. 论理想的特性及其与审美理想的逻辑关联[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45-50. |
[2] | 马建高. 民初美学的引进及中国化历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5): 59-66. |
[3] | 李雁. 中国新时期乌托邦小说的类型学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43-48. |
[4] | 王雨辰.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与差异政治学的重构——哈维《希望的空间》的解放政治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31-41. |
[5] | 张建琴. 在“他者”镜像中审视自身——当代中国“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1): 176-181. |
[6] | 邢海晶, 周波. 《伯牙琴》与《乌托邦》和谐社会观契合之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32-34. |
[7] | 周乐诗. 清末小说中的女权乌托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27-231. |
[8] | 陈庆超. 循环、永恒与期望:从时间维度看乌托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36-18. |
[9] | 田启波, 郑湘萍.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嫁接何以可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9-11. |
[10] | 杨慧. "普通"的微言大义--- "文化革命"视域下的瞿秋白"普通话"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192-197. |
[11] | 仇昉. 海上乌托邦:一个时代幻梦的终结--一笠园主旨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93-298. |
[12] | 马利红. 双重书写:显性与隐性的"他者"---《在北京最后的日子》中的中国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238-243. |
[13] | 姚文放. 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17-123. |
[14] | 黄万华. 战时中国:现代中国形象完整呈现的开端[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4): 153-159. |
[15] | 张木荣. 论马尔库塞浪漫本体论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118-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