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互文性是后现代文论中文本本体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和其它文本有着层次不一、程度不等的相互关联, 对历史小说创作来说, 小说文本和历史记述文本更是有着内在联系, 使历史小说创作既能够营造出历史氛围, 又能使其叙述摆脱知识承传和传播的叙述限定, 使历史人物从叙述中产生生命力。《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述中, 以引用、暗示、合并、改写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借用了《三国志》和裴注及其它小说文本的多种记述素材, 使小说文本呈现出综合性形态, 既体现出历史叙事的底色, 更呈现出文学叙事的情韵。具体可从人物描绘、情节扩展和作品嵌入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互文性特征进行初步考察与探索, 从新的理论视角考察小说的文本构成形态。
中图分类号:
〔1〕〔7〕蒂费纳·萨莫瓦约. 互文性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1, 50. 〔2〕安·莫洛亚. 传记与小说〔A〕. 小说的艺术〔C〕.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 44. 〔3〕米克·巴尔. 叙述学: 叙事理论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93. 〔4〕李福清. 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 附录表一〔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5〕海登·怀特. 后现代历史叙事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77. 〔6〕菲力普·索莱尔斯. 理论全览〔A 〕. 蒂费纳·萨莫瓦约. 互文性研究〔C〕.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5. |
[1] |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
[2] | 段建军. 阐释、对话、分享:文本阐释本质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164-171. |
[3] | 风笑天. 定性研究概念与类型的探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45-52. |
[4] | 符杰祥. "写在边缘"--鲁迅及中国新文学手稿研究的理论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65-170. |
[5] | 陈定家. 互文性与开放的文本[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4): 165-170. |
[6] | 程金海. 文本即事件:对话视域中的审美对象[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212-215. |
[7] | 徐亚文, 伍德志. 诠释学与法律科学的内在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5): 64-69. |
[8] | 童李君. 清代弹词文本的多元特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40-242. |
[9] | 刘瑞弘. 互文性、超文性与文学原型——— 《吴越春秋史话》与《吴越春秋》的互文性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208-211. |
[10] | 邓淑杰, 傅亚庶. 刘向《列女传》著作体例考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207-210. |
[11] | 李蕊芹. 《西游记》在明代的文本传播[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182-185. |
[12] | 甫玉龙, 陈定家. 超文本与互文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99-204. |
[13] | 鉴传今.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批评性考察[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4-7. |
[14] | 赵小琪. 互文性:鲁迅的《野草》与《苦闷的象征》的译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188-193. |
[15] | 汤伟丽. 启蒙话语中的"无讼"景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232-2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