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情感补偿是激发作者从事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能够激起写作主体的创作欲望,而且还能够推动写作主体的创作进程。引起鲁迅文学创作冲动的“同感” ,是对往日情感压抑的一种重新体验,其创作的感情补偿表现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中图分类号:
[1] | 吕周聚, 〔日〕藤井省三. 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藤井省三教授访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49-154. |
[2] | 〔日〕藤井省三, 林敏洁译. 鲁迅与佐藤春夫--两位作家间的互译与交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55-158. |
[3] | 〔日〕小川利康. 周氏兄弟与大逆事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59-166. |
[4] | 周海波. 命名的艰难--论鲁迅散文文体意识的演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56-164. |
[5] | 符杰祥. "写在边缘"--鲁迅及中国新文学手稿研究的理论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65-170. |
[6] | 刘春勇. 油滑·杂声·超善恶叙事--兼论《不周山》中的"油滑"[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1-176. |
[7] | 孙郁. 现代文学研究的日本资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8-10. |
[8] | 卢军. 济文字之穷——鲁迅的美术出版历程及思想探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2): 180-187. |
[9] | 卢军. 极富柔情的孤独的斗士——汪曾祺眼中的鲁迅[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3. |
[10] |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
[11] | 白海君. 面向生活的思与言——孙郁鲁迅研究的思想与方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200-204. |
[12] | 孙玉石. 鲁迅阐释的空间与限度——以《野草》为例谈鲁迅研究方法的科学化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88-194. |
[13] | 王丽萍. 论五四时期婚恋观的伦理价值理想———以鲁迅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64-166. |
[14] | 李怡.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199-204. |
[15] | 王劲松. 社会转型时期的民间文学立场---鲁迅、张承志现代性文化心理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230-2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