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2): 106-110.

• 近世史坛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近代绅士的结构分层和社会属性

许顺富   

  1.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湖南长沙410006
  • 出版日期:2004-04-20 发布日期:2004-04-20
  • 作者简介:许顺富( 1963- ) ,男,湖南辰溪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

  • Online:2004-04-20 Published:2004-04-20

摘要: 〕在近代社会中,绅士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比之于其他社会群体,其内部的结构分层更为复杂。绅士是由一个多层面粘结而成的聚合体,连接这个聚合体的链条是科举造就的功名和身分,而捐纳、保举和军功所获得的身分和职衔使绅士群体显露出多极化和复杂化的群体趋势。近代绅士既与封建官僚、知识阶层和封建地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又有着其内在的区别。绅士是介于官、民之间的特权阶层,是“跨在民众肩上的骑士”。

关键词: 近代绅士, 结构分层, 社会属性

中图分类号: 

  • K207

〔1〕费孝通. 论绅士〔A〕. 费孝通,吴晗. 皇权与绅权〔C〕. 上海: 上海书店, 1991.
〔2〕周荣德. 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 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M〕.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0.
〔3〕张仲礼.中国绅士—— 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4〕〔8〕大清缙绅全书〔M〕. 光绪七年( 1881 )版,或其他年份版.
〔5〕凌霄一士随笔〔N〕.国闻周报, 7, ( 16): 1.
〔6〕〔9〕叶梦珠. 阅世编〔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7〕胡宪庆.中国的家族集团及其职责〔M〕. 纽约:1948.〔 10〕〔12〕〔13〕〔14〕〔15〕张仲礼. 中国绅士的收入〔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11〕何刚德. 客座偶谈〔A〕. 张仲礼. 中国绅士的收入〔C〕.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16〕刘大鹏. 退想斋日记光绪十八年〔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
〔17〕岑大利. 乡绅〔M〕.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8〕吴晗. 论士大夫〔A〕.吴晗文集〔C〕.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8.
〔19〕费正清. 美国与中国〔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
〔20〕列宁全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5. 389.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66
13 〔22〕冯桂芬.改会试议〔A〕.校分阝庐抗议〔M〕.
〔23〕钦定学政全书: 卷三十二〔M〕.
〔24〕费正清. 剑桥中国晚清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25〕绅士和绅士政治〔J〕.贵州民意, 4.
[1] 李金铮. 从"问题"到难题:"中共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一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94-95.
[2] 于逢春. 论“辽东渔猎耕牧文明板块”在中国疆域底定过程中的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168-178.
[3] 李军林.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媒介角色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201-206.
[4] 徐畅. 1927— 1949年国共两党农村合作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108-115.
[5] 谢元鲁. 论中国古代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经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83-88.
[6] 李春青. 儒学“独尊”之原因新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89-93.
[7] 渠桂萍. 20世纪20— 3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权威在基层政治中的变动趋向—— 以晋西北乡村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03-109.
[8] 曹莉萍. 天津商人与清末民初社会习俗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82-184.
[9] 蔡云辉. 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与城市化发展的低速缓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111-116.
[10] 孙文学. "食货":中国封建社会的财政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84-90.
[11] 马继武, 于云瀚.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民间秘密结社[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91-95.
[12] 刘正刚. 郑观应关注弱势群体言行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35-138.
[13] 陈文联, 李桂梅. 论五四时期探求家庭变革的社会思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39-144.
[14] 齐春风. 论金朝华夷观的演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6): 110-114.
[15] 吴洪成. 中国近代教会高等教育的历史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5): 127-13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