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宋朝乡村社会中,乡里和都保甲制的头目,宗族和家族的族长、家长和房长,一部分居住于乡村的形势户、士人和一些僧道,构成宋朝的乡村精英,并成为介于专制政府和乡村广大民众之间的中间枢纽,填补了国家行政和广土众民之间的“权力空隙”。这一社会群体在两宋时期的社会控制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既体现出国家行政权力向基层社会延伸的努力,又显现出国家对乡村社会控制的强化,而所有这些都对赵宋王朝的长期延续和社会发展影响极大。
中图分类号:
〔1〕〔11〕元脱脱. 宋史· 卷177· 食货志· 役法〔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4295. 〔2〕徐松.宋会要辑稿· 职官48之25〔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7.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248〔M〕.北京: 中华书局. 〔4〕名公书判清明集〔M〕.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5〕黄.勉斋集· 卷34〔M〕.四库全书本. 〔6〕陆游.放翁家训〔M〕.丛书集成编本. 〔7〕柳田节子. 宋代的父老—— 关于宋代专制权力对农民的支配〔J〕. 东洋学报, 1999, ( 8113) . 〔8〕谢深甫. 庆元条法事类· 卷47〔M〕. 台北: 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 1976. 428. 〔9〕漆侠先师. 王安石变法〔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 14-27. 〔10〕元脱脱. 宋史· 卷456· 孝义传〔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3386. 〔12〕徐松.宋会要辑稿· 兵工之23〔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7. 〔13〕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153〔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1340. 〔14〕元脱脱.宋史· 卷456· 孝义· 颜诩传〔M〕.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3413. 〔15〕吕祖谦. 东莱集· 卷10· 朝散潘公墓志铭〔M〕.四库全书本. 〔16〕胡铨. 胡澹艹奄先生文集· 卷25· 易长者墓志铭〔M〕.北京: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22年刊本. 〔17〕陆游.剑南史稿· 卷33·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18〕刘克庄. 后村先生大全集· 卷10· 田舍即事〔M〕.四部丛刊初编本. 〔19〕欧阳修.欧阳修全集· 卷100· 再论置兵御贼札子〔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
[1] | 陈海忠. 民国都市住房救济与地方社会——以1928—1937年汕头市平民新村的建设与管理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68-177. |
[2] | 何玉红. 宋朝边防图书与情报控制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92-96. |
[3] | 李春光. 论清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吸收及其社会影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2, 0(3): 119-123. |
[4] | 田佑中. 论因特网时代的社会控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37-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