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04 ›› Issue (2): 76-80.

• 经济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 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

胡俊文   

  1. 江汉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 出版日期:2004-04-20 发布日期:2004-04-20
  • 作者简介:胡俊文( 1962- ) ,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问题研究。

  • Online:2004-04-20 Published:2004-04-20

摘要: 〕以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为核心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以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为核心的竞争优势理论,为分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及相互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在理论和实践上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转变。中国产业发展必须强化现有比较优势,加快引进新的比较优势,培养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快实现新的战略调整,即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关键词: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相互关系, 战略调整

中图分类号: 

  • F062.9

〔1〕M. E. Port er. Th e Competit ive Advan tage of Nati ons〔M〕. The Macmil lan Press Ltd, London and Basings t oke, 1990.
〔2〕亚当· 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3〕保罗· 克鲁格曼,茅瑞斯· 奥伯斯法尔德. 国际经济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金培, 等. 竞争力经济学〔M〕. 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5〕廖国民,王永钦. 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J〕. 经济研究,2003, ( 9) .
〔6〕卢文鹏. 学习、路径依赖与后发劣势——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J〕.经济评论, 2003, ( 1) .
[1] 代栓平, 纪玉山. 中美贸易争端的警示:加快发挥综合竞争优势 推动技术自主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28-37.
[2] 张可云. 论老工业基地的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成因、适用理论与振兴新思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21-29.
[3] 王塑峰, 纪玉山. 东北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基于综合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30-41.
[4] 何建宁. “村改居群体”的城市就业徘徊——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认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67-72.
[5] 王玲莉, 刘忠琦. 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140-144.
[6] 魏浩, 李粟. 中国和加拿大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1): 124-130.
[7] 李瑜青. 传统文化与法治: 法治中国特色的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80-85.
[8] 靖飞. 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117-124.
[9] 霍春辉, 安曼, 左斌. 构建动态复杂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动态战略系统模型分析方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01-105.
[10] 李静.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角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功能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108-113.
[11] 宋彦麟. 提高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68-70.
[12] 赵冰梅. 论发展辽宁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199-201.
[13] 苑涛. 从产业内贸易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64-69.
[14] 张湛彬. 中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60-65.
[15] 关键. 论产业促群战略对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68-17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