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体现时代精神特质的文体,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在历时态的进程中,呈现出多种意识形态影响、渗透和交织的复杂样态。但总的来说,它也同样显现出一体到多元,即由左翼意识形态为主导渐进至国家意识形态的强规范场,再至多元意识形态的众语喧哗的流变之象。
中图分类号:
〔1〕卡尔· 曼海姆.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56. 〔2〕王岳川. 当代文化研究中的激进与保守之维〔A〕.李世涛. 知识分子立场—— 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 3 荡〔C〕.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424. 〔3〕〔美〕丹尼斯· K· 姆贝. 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82. 〔4〕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1551. 〔5〕朱子南.中国报告文学史〔M〕. 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 214. 〔6〕周立波. 译后附记〔A〕. 基希. 秘密的中国〔C〕.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81. 198. 〔7〕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02. 〔8〕张锲,周明.报告文学的繁荣与发展〔N〕. 光明日报, 2000- 04- 13. 〔9〕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 160. 〔10〕王必胜.评奖引出的话题〔N〕. 人民日报, 2001- 09- 18. 〔11〕许志英. 当代文学前瞻〔J〕. 文学评论, 2001,( 4) . 〔12〕特里· 伊格尔顿.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1. 〔13〕雷· 韦勒克, 奥· 沃伦. 文学理论〔M〕.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84. 130. |
[1] | 刘进田. 40年来中国价值哲学的思维特征及其时代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4): 15-22. |
[2] | 刘方喜. 论马克思对当代文艺思想史历史唯物主义叙事的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5): 15-23. |
[3] | 田雨. 明代前中期北运白粮重役佥征流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56-164. |
[4] | 张秀琴.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新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以教科书体系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5-12. |
[5] | 王雨辰. 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主题与基本特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0-15. |
[6] | 郑元景. 当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迁与重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52-56. |
[7] | 庞乃明. 欧洲势力东渐与晚明学术流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45-153. |
[8] | 章辉. 论文艺与政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68-175. |
[9] | 郭忠义, 张凯.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本质、逻辑进路与现实张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30-35. |
[10] | 徐迎新. 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主体观辨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208-211. |
[11] | 郭世轩. 审美诉求与意识形态建构的矛盾——关于扬雄“悔其少作”的文化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189-192. |
[12] | . “武器论”: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217-220. |
[13] | 陈伟, 冯爱琳. 从文艺美学的视阈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09-213. |
[14] | 李西祥, 乔荣生. 意识形态与社会建构:在不可能与可能之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1-15. |
[15] | 赵兴伟.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若干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58-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