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0 ›› Issue (5): 191-200.

• 文论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

刘阳   

  • 出版日期:2020-09-15 发布日期:2020-10-21
  • 作者简介:刘阳,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41)。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FZWB021); 上海市曙光人才项目(16SJ27)

  • Online:2020-09-15 Published:2020-10-21

摘要: 在正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事件思想中,围绕电影与戏剧表演展开的影像—剧场维度尚未得到我国学界的充分估计与开掘。继尼采奠基之后,德勒兹用驱动影像阐说事件,较早在影像引诱与阅读介入的关系中融合个体主观经验与历史客观进程。巴迪欧沿此考察电影时间与运动及其不纯性,推进了影像事件对恩典的穿透性驱动,进一步点出了历史主体的建构方向。作为延展与拓深,在同样的取向上,费拉与威克斯在论证超戏剧事件时强化震惊美学,重读残酷现实的形象。基尔则与上述诸家对话,澄清剧场事件对历史主体经验的积极激活作用,深化了这一维度在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方面的理据性以及在包括当代中国在内的晚近大众传媒文化实践中的支点效应。

关键词: 事件, 驱动影像, 超戏剧, 震惊美学, 历史主体经验

中图分类号: 

  • I0

〔1〕Schneider,Why Do We Find the Origin of a Calculus of Probabilitie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in Louis Armand,Event States: Discourse, Time,Mediality,Prague:Litteraria Pragensia,2007,p.287.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74-75页.
〔3〕〔4〕〔德〕尼采:《权力意志》,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942、954页.
〔5〕〔德〕尼采:《瓦格纳事件》,周国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第282页注释1.
〔6〕Francois Zourabichvili, Deleuze: A Philosophy of the Event,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2,p.42.
〔7〕Adrian Parr,The Deleuze Dictionary,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5, p.87.
〔8〕〔9〕〔10〕Gilles Deleuze,The Logic of Sense,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pp.174,241,171.
〔11〕〔法〕吉尔·德勒兹:《运动—影像》,谢强、马月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197-224页.
〔12〕John Roberts,“Photography after the Photograph: Event, Archive, and the Non-Symbolic,” Oxford Art Journal, vol. 32,no. 2(2009),pp. 283-298.
〔13〕Stuart C. Aitken,“A Transactional Geography of the Image-Event:The Films of Scottish Director, Bill Forsyth,”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vol. 16,no. 1(1991),pp. 105-118.
〔14〕Alain Badiou,Being and Event,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2006,p.xii.
〔15〕汪民安、郭晓彦主编:《生产:第12辑事件哲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1页.
〔16〕〔17〕〔18〕〔19〕〔20〕〔21〕〔法〕阿兰·巴迪欧:《哲学宣言》,蓝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15、241、247、251、77页.
〔22〕〔23〕〔24〕〔25〕Alain Badiou,Cinema,Cambridge:Polity,2013,pp.124,123,124,119.
〔26〕〔法〕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桂裕芳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122页.
〔27〕〔28〕Josette Feral & Leslie Wickes,“From Event to Extreme Reality:The Aesthetic of Shock,”TDR,vol. 55,no. 4(Winter 2011),pp. 51-63.
〔29〕〔美〕C.J.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王柯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130-131页.
〔30〕〔美〕约翰·马丁:《生命的律动》,欧建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第107页.
〔31〕〔法〕以马内利修女:《活着,为了什么》,华宇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
〔32〕〔德〕马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兰金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1页.
〔3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亦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74页.
〔〔34〕〔35〕〔36〕〔37〕〔38〕〔39〕〔40〕〔41〕〔42〕〔43〕Adrian Kear, Theatre and Event: Staging the European Century,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3,pp.7-8,2,8,13,21,23,27,116,24,156.
〔44〕Claude Romano,Event and World,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9,p.19.
[1] 王庆丰. 《资本论》的政治实践——论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激进政治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0(1): 20-28.
[2] 侯东德. 生物安全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68-77.
[3] 林卡. 重大疫情下的应急管理机制与地方治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2-22.
[4] 马陵合. 潮汕铁路案中的地方应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4): 116-127.
[5] 〔日〕小川利康. 周氏兄弟与大逆事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3): 159-166.
[6] 张皓. 无奈与无力:国民党政府对"七·八事件"的评估和处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45-151.
[7] 崔卓兰, 张继红. 从压制型到回应型:行政法治理模式的转换——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反思[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58-63.
[8] 郭海燕. 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朝鲜外交政策[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134-140.
[9] 焦润明.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成因述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56-162.
[10] .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认知误区及其超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56-61.
[11] .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基于沪市A股2009—2010年报的经验数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2): 109-114.
[12] . 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外交策略——以1870年代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45-159.
[13] 余华林. 民初知识青年离弃旧式妻子现象之论争——以郑振埙事件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178-185.
[14] 山口守.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浦爱德的中国理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3): 221-229.
[15] 张跣.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网络集群事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37-4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