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9 ›› Issue (6): 28-35.

• 政治哲学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政治哲学视域中的人与共同体——论青年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与超越

李永刚   

  • 出版日期:2019-12-31 发布日期:2020-10-30
  • 作者简介:李永刚,哲学博士,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 荆州 434023)。
  • 基金资助:
    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暨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8ZD122)

  • Online:2019-12-31 Published:2020-10-30

摘要: 人的存在样态的二重性决定了人与共同体处在一种悖谬性的关系之中。卢梭探讨了人与公民的关系问题而最先揭示了这一悖谬;黑格尔以绝对的国家来统摄人,达成了一种思辨的和解;费尔巴哈批判性地颠倒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神学为人本学,达成了作为类的人与爱的共同体的和解;施蒂纳将人极端化为“唯一者”,以“我”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利己主义者的联盟,从而批判性地打破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极力维系的和解;青年马克思将“唯一者”拉回到社会关系中来,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起“真正的共同体”。这种以最大程度地发展个人的自由与个性为目的的真正的共同体,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它真正实现了人与共同体的和解。

关键词: 共同体, 人本学, 唯一者, 现实的个人, 自由人的联合体

中图分类号: 

  • B0

〔1〕卢梭:《爱弥儿》上卷,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0页.
〔2〕凯斯·安塞尔-皮尔逊:《尼采反卢梭——尼采的道德—政治思想研究》,宗成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3〕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19世纪思维中的革命性决裂》,李秋零译,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第327页.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90页.
〔5〕〔7〕〔9〕〔10〕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47、115、133、98页.
〔6〕〔8〕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4、15页.
〔11〕〔2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5、170-171页.
〔12〕〔13〕〔15〕〔16〕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58、191、69、346页.
〔14〕〔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62、487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19〕〔21〕〔22〕〔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7、164、165、422页.
[1] 于宜民. 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视域下社会资本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机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43-153.
[2] 张正光. 重大疫情防控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维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184-191.
[3] 汪信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真意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5-7.
[4] 李武装.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哲学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6): 12-16.
[5] 李晓元. 文化世界的工作世界本质——人民性的根本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92-98.
[6] 白佳玉. 北极多元治理下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作用与中国参与[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20-127.
[7] 沈湘平.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的几点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3): 5-10.
[8] 陈向义.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新唯物主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49-54.
[9] 夏伟. 对美国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刍议——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视为汉学共同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5): 189-192.
[10] 赵映香. “唯一者”并不唯一——对施蒂纳的“我”的指谓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1): 11-15.
[11] . 当代社群主义的共同体观念[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32-37.
[12] 戴莉. 论新英雄传奇对儒家“家—国”思想的继承与改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235-237.
[13] 杨淑静. 诸精神的游荡:从“唯一者”到“幽灵”———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入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9-31.
[14] 朱锋刚. 德性还是律法---一个现代版道德学解决方案的得与失[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18-2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