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9 ›› Issue (1): 201-208.

• 美学与社会建设 • 上一篇    

微时代的美育问题及其当代转向

杨光   

  1.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发布日期:2021-01-22
  • 作者简介:杨光,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 济南 250014)
  •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17JJD720010);

  • Published:2021-01-22

摘要: 传统美育在微时代面临诸多问题。在理论层面,以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为本体论的美育理论,难以应对微媒介所形构的新型审美化快感,从而脱离了其本应具有的生活论向度;在实施层面,教育活动与艺术活动时空的媒介化,打破了传统美育所依赖的距离空间,其静观式鉴赏教育因参与性弱、互动性缺乏在微时代遭到排斥。应对这些挑战,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微时代均提出了美育转向的当代要求。具体可分为三方面内容:第一,从情感教育本体论转向感性教育本体论。第二,从小美育观的实施转向大美育观的实施。第三,从艺术精神教育转向感知技术教育。突破其传统理论框架,更新其知识资源,拓展其实施途径。由此,美育在微时代或许能够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微时代;美育;感性本体;感知教育;转向;

中图分类号: 

  • B83
[1] 刘旭光. 作为惠爱的“审美”[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82-89.
[2] 郑伟.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及其境界诉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0-95.
[3] 唐善林. 老子“自然论”美育思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3): 96-103.
[4] 张晶. 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的意义何在[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49-56.
[5] 吴建民. 命题与古代美学理论之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57-65.
[6] 李昌舒. 论中国文论的“著文自娱”[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1): 66-73.
[7] 许宁. 论新媒介时代小众审美趣味的显性表达[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2-197.
[8]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9]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10]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11]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12]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13]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14]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15]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