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22 上一期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回思与建设笔谈
    唐代创作与批评的理论反思及其深化——新时期40年唐代文学思想研究的回思与建设
    刘宁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5-7. 
    摘要 ( 164 )   PDF(pc)(1879KB) ( 140 )   PDF(mobile)(1879KB) ( 2 )   收藏
    新时期40年,以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和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为代表的唐代文学思想史著作,自觉克服此前文学思想史所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积极探索了立足创作和批评来分析、建构唐代文学思想史的有效方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理论反思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局限。未来的学术研究,要加强对唐代文学审美范式的提炼,深化对核心文学观念的认识,进一步吸收唐代散文研究成果以突破纯文学观念的束缚,从而积极深化对唐人创作与批评的理论反思。?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隋唐五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吴光兴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8-10. 
    摘要 ( 90 )   PDF(pc)(1820KB) ( 109 )   PDF(mobile)(1820KB) ( 0 )   收藏
    改革开放40年来的隋唐五代文学理论研究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使得学者将目光投向世界,积极汲取国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虽然也有注意继承本国学术遗产,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更为深入全面地展开文献史料整理研究工作,并迎来了隋唐五代文学理论研究的丰收期。进入21世纪后,在"互联网"与"全球化"的推动下,人文与学术研究的契机与挑战并存。新工具、新资料的运用,学者理论素养的提升,以及学术交流空间的拓展和相关学科领域的互相关注都是隋唐五代文学理论研究中需要重视的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错位与化解:40年文论三次转向的反思
    刘方喜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1-13. 
    摘要 ( 147 )   PDF(pc)(1891KB) ( 94 )   PDF(mobile)(1891KB) ( 0 )   收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论发生了三次转向,在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的两次转向中分别出现了"文化时空错位"和"社会结构错位"的问题,而第三次"技术转向"则有助于化解错位,弥补此前研究中的不足。回到马克思,回到中国实际,推动世界文论新的"技术转向",成为文论研究自主创新的一条改观之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转型视域中的新时期文艺理论
    宋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4-17. 
    摘要 ( 141 )   PDF(pc)(1805KB) ( 166 )   PDF(mobile)(1805KB) ( 0 )   收藏
    新时期文艺理论因为经历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转折点,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要求研究者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变革的历史、现状及目标方向进行批判性的总结与反思,而文学理论作为文学艺术活动的理论反思和精神自觉,则需要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分析文学艺术活动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与自身规律,建构当代文化价值。"转型研究"作为一种宏观的理论视域和理论方法,它又具有一定复杂性,既是社会历史研究,又是一种文学思想史研究,作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文化理论、文学理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变迁进行全方位、整体性地描述和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0年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挖潜与突围
    王达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7-22. 
    摘要 ( 102 )   PDF(pc)(1870KB) ( 224 )   PDF(mobile)(1870KB) ( 1 )   收藏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研究范式为基础,在不懈探索中寻求建立中国文学体系的转型研究范式。中国文学体系各构成要素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发生了现代性转换,而近代文学学科的特殊价值就在于揭示其转换的成因、轨迹、特点和经验教训。中国文学体系转型始于近代,完成于现代,在传统和现代两种力量作用下,衰变和新变两股潮流成为近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新旧民主主义理论将五四运动作为划分新旧民主主义的分水岭,成了近代文学学科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先天性界碑,但是一些现代文学研究者跨越五四界碑,进一步引入"民国文学"概念为现代文学和近代文学两个学科注入新的活力。近代文学研究领域在40年间经历了从泛政治化视角回到文学本身,又从文学本身出发走向文学之外两次重大变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知识体系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
    以实践为基础的当代空间社会学
    刘少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23-28. 
    摘要 ( 176 )   PDF(pc)(1812KB) ( 112 )   PDF(mobile)(1812KB) ( 0 )   收藏
    在当代各种空间社会学研究中,有一条清晰可见的发展线索,即从实践出发或立足实践开展对社会空间的研究,而马克思的感性实践观点是其理论基础。列斐伏尔因此把巴黎等地的大规模城市改造称为"空间生产",即以空间为对象的生产实践,是在特定地理范围中发生的具有明显物质性的感性实践,而福柯论述的则是一种在特定空间场所中展开的感性实践。虽然城市改造的空间生产与医学的治疗实践、社会治理的话语实践不同,但在通过感性行动、作用感性存在、形成感性表象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的感性实践特征。此外,布迪厄、吉登斯和卡斯特等人也分别通过"场域""结构化理论""网络信息空间"等维度探索实践结构、实践关系或实践过程,进入或展开了广阔的空间社会学视野。借鉴空间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空间变迁、空间矛盾、空间权利、空间治理和空间秩序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学理论再出发
    赵万里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29-33. 
    摘要 ( 123 )   PDF(pc)(1534KB) ( 112 )   PDF(mobile)(1534KB) ( 3 )   收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社会学要实现理论创新,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仍然面临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从社会学发展历史看,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构成性影响,其基本思想、研究议题和解释模式业已嵌入社会学的思想体系和研究范式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是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把握中国社会学历史和现实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也奠定了中国社会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特质和实践逻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自觉:寻求中国社会学自身的坐标
    王君柏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34-40. 
    摘要 ( 128 )   PDF(pc)(1575KB) ( 243 )   PDF(mobile)(1575KB) ( 1 )   收藏
    费孝通晚年学术思想的核心是文化自觉,即自觉加强对本国文化的认识,进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增强我国在文化选择上的主动性。费孝通初步提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价值观及其包容性与绵延性,正是中国文化特色。包容性指的是"和而不同""有教无类""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活力以及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有机统一;绵延性则是指中国文化的活力在代际之间的传承与延续。正是在这一基本特色的基础上,中国社会学研究才能找到自己的正确坐标,在方法上兼顾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尤其要挖掘中国传统的认知方法;在研究对象上实现从外在客体到主客体综合、从生态到心态、从文化到历史的拓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治国理政与中国经验
    绿色发展理念为中国精神注入时代意蕴——兼谈“美丽中国”目标
    蔡永海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41-46. 
    摘要 ( 180 )   PDF(pc)(1956KB) ( 195 )   PDF(mobile)(1956KB) ( 0 )   收藏
    中国精神是中国梦实现的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整体目标,彰显"美丽中国"成为五位一体总布局之"新"的着力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引领地位必将为中国精神注入新时代的意蕴,绿色精神引领时代精神新境界。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主旋律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刻的新时代依据、实践自觉与责任担当,为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意蕴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税法前沿问题研究
    消费税法的解释与解释性规则
    叶姗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47-55. 
    摘要 ( 170 )   PDF(pc)(1907KB) ( 464 )   PDF(mobile)(1907KB) ( 0 )   收藏
    消费税法在性质上属于分配法的范畴,消费税是在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特定消费品或消费行为额外课征的税种,其税收征管中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判断消费税的应税事实是否确已发生。究其根本,选择何种消费品或消费行为方具备正当性,既是消费税法制定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又是消费税法实施中据以认定应税事实的衡量标准。消费税是可以将税收负担转嫁给消费者的间接税税种,其征收范围应当以规定的税目为限。税目通常使用不确定法律概念中的经验概念来表述,为此,财税行政机关制定了特有的解释性规则予以阐释。此外,于具体的应税事实发生与否之判断而言,仍然存在解释上的难题,行政解释应以文义解释方法为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税收法定视阈下消费税调控权的研究径路
    熊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56-64. 
    摘要 ( 116 )   PDF(pc)(1915KB) ( 197 )   PDF(mobile)(1915KB) ( 2 )   收藏
    消费税呈现极强的调控目的,财政收入目的相对不突出。不过,无论是立法目的还是客观功能,消费税的调控效果都受制于其财政贡献。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财产分配作为消费税调控权运行的核心动力,决定了消费税调控权不宜由行政主导,而应恪守税收法定原则,在此前提下允许政府拥有适量的自主空间。在规范政府税收调控权方面,税收法定原则与行政问责制应良性合作,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税收调控权研究不宜泛化,而是需要精耕细作,找准问题与突破口。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便是回归财税法的筹集财政收入、保护公民财产权以及拘束国家财政权的原初功能。这也是由作为领域法学的财税法学的内在规律与事物本质属性决定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德国消费税与欧盟消费税的协调
    徐妍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65-70. 
    摘要 ( 236 )   PDF(pc)(1551KB) ( 202 )   PDF(mobile)(1551KB) ( 12 )   收藏
    德国消费税在各国消费税中独具特色,其建立在超国家统一体欧盟基础上的欧盟消费税则体现了区域的税制协调,但是这种协调应从法律形式上进行区分。从利益上分析,各成员国之间保护主义的税收政策可能会影响消费税的协调,统一消费税导致的一些国家税源流失,阻碍各国对消费税进行协调,因此,分析德国与欧盟之间的消费税协调需以其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为背景作利弊分析,以期在我国发生类似纠纷时有所参考。欧盟消费税在协调过程中存在税率不一、边界控制等问题,应继续坚持辅助性原则,从烟草税、酒类税、能源产品税等方面先行进行税率上的协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经济
    容错机制与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
    张玉利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71-78. 
    摘要 ( 178 )   PDF(pc)(1626KB) ( 207 )   PDF(mobile)(1626KB) ( 4 )   收藏
    改革是集创新与创业于一体的伟大创举。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离不开创新创业,没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也不会是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就创业而言,成功的原因多种多样,失败的原因基本相同,但创新与创业过程中必然出现失误、错误和失败。我国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对创新的容错机制,然而对创业的容错机制尚不健全。容错机制的建设需要遵循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客观规律,遵循市场规律,需要政府、企业家、学者从党纪、市场规律、政策法律、社会文化多方面共同研究并完善。逐步转变成王败寇的社会文化氛围,创业服务也应该承认创业失败的规律,容许先行先试,研究容错,划底线,分类对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内涵、作用与激发保护策略
    李政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79-85. 
    摘要 ( 349 )   PDF(pc)(1561KB) ( 558 )   PDF(mobile)(1561KB) ( 3 )   收藏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引擎,日益受到重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度创新激发了企业家精神,使各类市场主体迸发出活力和创造力。习近平关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企业家精神具有历史性,其内涵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其本质与基本内核是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还包括担当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诚信精神等。激发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为此,亟需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和产权保护,构建创业型经济体系,建立企业家权益保障机制、容错机制、帮扶培育机制和信用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捍卫和尊重何种企业家——兼对企业家精神及其创新活动的性质甄别
    朱富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86-95. 
    摘要 ( 104 )   PDF(pc)(1991KB) ( 203 )   PDF(mobile)(1991KB) ( 3 )   收藏
    逐利的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往往会采取不同行为方式,有的促进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有的则破坏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相应地,基于不同维度就可以将企业家区分为生产性企业家和非生产性企业家,或者创新型企业家和破坏型企业家,或者工程师型企业家和商人型企业家,等等。同时,生产性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不仅是指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而且也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传播,因为两者都有利于生产力的提升。因此,为了防止技术创新和传播之间潜含的搭便车问题,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社会制度以促成各类生产性企业家之间的分工合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时代网络治理路径审思
    大数据时代隐私信息安全的四重困境
    顾理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96-101. 
    摘要 ( 174 )   PDF(pc)(1951KB) ( 266 )   PDF(mobile)(1951KB) ( 1 )   收藏
    隐私信息是公民"过有尊严的生活"的最为重要的信息之一,社会也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范手段,保护隐私信息的安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原本可以得到隐私主体有效控制的私人信息实际上已全部进入公共信息领域,于是,公民的隐私信息面临着多重困境:视频监控、数据挖掘、信息交换和信息分享等行为在现代社会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也严重影响公民的信息安全。需要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公民自保意识的提升等方面,来有效保护公民的隐私信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Facebook-剑桥事件对网络治理和新媒体规则的影响与启示
    方兴东 陈帅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02-109. 
    摘要 ( 138 )   PDF(mobile)(1996KB) ( 11 )   收藏
    Facebook—剑桥公司数据泄露门事件开启了社交媒体平台政府审查新时代,从互联网行业长远发展与自由竞争的角度重新审视内容审查与监管尺度,以及数据隐私边界的探讨再次回归公众视野。让世界各国感受到了利用社交媒体针对国家意识形态和基本政治制度的舆论操控已经对其国家安全带来了重大威胁。政府强化了对技术平台的监管与隐私规则制定的责任意识,也给网络治理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网络规则动态化,提升社交平台的责任承担力,加强对于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全球性的共识和规范,促使真正体系化、普适性的全球性治理规范的形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天使到魔鬼:社会实在论视角下的黑客形象变迁
    叶冲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10-114. 
    摘要 ( 184 )   PDF(pc)(1683KB) ( 377 )   PDF(mobile)(1683KB) ( 0 )   收藏
    互联网时代,黑客发挥着双重作用,成为互联网世界里不容忽视的角色。黑客的出现为计算机和网络性能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黑客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破坏商业规则,占用网络资源,制造并传播计算机病毒,造成经济损失等等。在中国,既有西方那种"传统黑客""骇客""灰帽黑客""脚本小子",还有"道德黑客"与"红客"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本土现象。我国在黑客治理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利用黑客比赛遴选技术高手进入网络部队,或者举办"网络防御演习"等活动来建设一种积极、健康的黑客文化。提升黑客的法律和道德意识,引导他们利用其技术优势服务于网络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黑客治理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春秋学研究
    论宋翔凤与戴望对《公羊》“太平世”的不同理解
    郭晓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15-121. 
    摘要 ( 195 )   PDF(pc)(2317KB) ( 90 )   PDF(mobile)(2317KB) ( 0 )   收藏
    宋翔凤与戴望都是清代中晚期常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两人为师生关系,故其学术与思想有很多相近之处。两人都借《公羊》来诠释《论语》,都是清代以《公羊》解《论语》的重要代表人物。两人都极重视《公羊》的三世学说,且都尤其重视三世中的"太平世"。然而,貌似相同的二者之间事实上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对于宋翔凤来说,三世中的"太平世"多少是在实然的层面上说的,认为是孔子受天命为素王,因其极仁知之功,故可说"太平世"已是实然的太平。而戴望则取汉代《公羊》家旧说,认为《春秋》三世由衰乱而太平,乃文成太平,同时由于世无明王,所以在事实上是不可能致治太平。因此,《春秋》之"太平",只能寄希望于新王出世,通过"革命"而有所"制作"。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宋氏的太平学说多少背离《公羊》本旨,而戴氏则赋旧说以新的意义,使得《公羊》学所具有的社会批判意义更加突显出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史之别:程颐与朱熹《春秋》学之歧异
    曾亦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22-136. 
    摘要 ( 235 )   PDF(pc)(2568KB) ( 418 )   PDF(mobile)(2568KB) ( 0 )   收藏
    朱子理学以程颐为宗,虽遍解诸经,却无《春秋》学方面的著述。其先,胡安国本于程颐《春秋传》而治《春秋》,尤崇尚"一字褒贬"之书法。朱子则颇攻胡氏之学,以为《春秋》不过"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而已,且不信条例之学,而于《春秋》三传中独重《左传》,则纯粹以史书视《春秋》也。可见,朱子理学虽为程颐之嫡传,至其论《春秋》,则于传承程颐《春秋》学的胡安国,多有批评。不过,朱子虽不擅《春秋》,犹颇有议论《春秋》的文字。因其理学上的尊崇地位,故其《春秋》议论对后世影响亦不小,形成宗朱一派《春秋》学。大概自宋、元以降,治《春秋》者,或宗胡安国《春秋传》,或宗朱子,形成两派完全不同的春秋学脉络。近代以来,学界素以程颐、朱子为理学大宗,然就春秋学而论,则程、朱之持论全然相反,盖程子以《春秋》为经,而朱子多视《春秋》为史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公羊学的“孔子改制”说——以苏舆对《春秋繁露》的讨论为中心
    苏小秋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37-145. 
    摘要 ( 225 )   PDF(pc)(2170KB) ( 295 )   PDF(mobile)(2170KB) ( 0 )   收藏
    "孔子改制"在汉代公羊学中的内涵非常明确,即孔子托《春秋》为后世立法,待后世行之。清末,康有为作《春秋董氏学》发挥董仲舒学说,以"孔子改制"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将"改制"解释为"立法",即创立制度法律。基于反对康有为变法的政治立场,苏舆作《春秋繁露义证》,将"改制"解释为"立义",即建立价值体系。康有为与苏舆对董子《春秋繁露》的解释各有引申发挥,但从学理而言,显然康有为对董子思想的阐释更贴近公羊学传统。通过康、苏二人的分歧,可以看出公羊学的"孔子改制"不仅是"立义",更是"立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古代法制与社会
    隋唐五代铜法之构建与运作
    陈玺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46-153. 
    摘要 ( 207 )   PDF(pc)(2075KB) ( 206 )   PDF(mobile)(2075KB) ( 1 )   收藏
    隋唐五代铜法涉及采炼、铸器、价格、用度、陪葬等五个领域,突破历代秉承的"铜禁"策略,构建了由行政、经济和刑事三类制裁措施组成的较为缜密的法律体系,努力探索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方案,为后世食货法治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官府采取官购主导、论斤定价等较为保守的法律原则,导致法律创制严重背离经济规律,从而难于消解销钱铸器所引发的巨额利差难题,"铜法"的发展和运行遂呈现出法制日善而销铸不止的矛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汉魏晋时代谏(议)大夫与侍中职能比较研究
    彭磊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54-165. 
    摘要 ( 230 )   PDF(pc)(2185KB) ( 173 )   PDF(mobile)(2185KB) ( 0 )   收藏
    在两汉魏晋时代,朝廷上的两大类谏官——代表大夫类谏官的谏(议)大夫与代表侍从类谏官的侍中在职位、属性及履行谏议职务效果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谏议大夫的职权被不断削弱,原来论议、谏诤的功能逐渐消失,而转为一个闲职。相反,侍中的权力不断加大,担任侍中一职的人也逐渐包括一些权臣、重臣。但由于侍中的主要功能是为皇帝服务,因而履行谏议职务的效果不理想。这些差异的产生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性特征及魏晋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均有诸多的联系。针对这些差异的比较性研究以及对差异产生原因的阐释对于我们了解与认识两汉魏晋时代的谏官制度乃至于整个官僚制度的种种特征与规律无疑是有着积极的参考性价值的,在相关领域也应该是有着一定的独创性与开拓性意义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魏六朝迎吏制度的变迁——六朝士族政治的一个侧面
    杨鑫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66-176. 
    摘要 ( 194 )   PDF(pc)(2161KB) ( 208 )   PDF(mobile)(2161KB) ( 0 )   收藏
    迎吏在汉魏晋南朝时期经历了一个由职事而资格的品位化过程,由一项具体职事变为了一种入仕资格。将之与国子生等由王朝授予的入仕资格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在入仕资格的序列中,迎吏这一由长官个人授予的入仕资格是劣于由中央授予的入仕资格的。迎吏在新任长官到来之际前往迎接,是出于对朝臣迎立新君的模仿。这从二者的迎新程序及相关称呼的相似性即可以看出。而南朝时期的迎吏居其职不行其事,则显示了士族政治特权的扩张与王朝对长官与属吏之间的超越官僚制上下级关系的特殊关系的限制。在此,士族与皇帝的利益达成了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与社会建设
    非遗美学:传承、创意与互享
    高小康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77-185. 
    摘要 ( 202 )   PDF(pc)(2307KB) ( 145 )   PDF(mobile)(2307KB) ( 10 )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依附、蕴涵在文字记载和物质遗迹内部的精神内涵,主要是特定文化群体通过民间口传、实践和习俗传承的感知、体验与叙述等活态审美经验。以活态方式传承的民间审美文化具有不同于经典艺术和美学的特殊美学形态、内涵和价值,因而需要建设基于活态传承的非遗美学。非遗的审美特质在于它体现的是民间文化内在生命力,活态传承就意味着给文化发展带来生命活力的创新,文化创意生产就是从埋藏在集体无意识的历史记忆资源中不断地采掘、提炼和重新创造生成新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非遗美学的审美创意来自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化群体各具特色的文化生产,表达的是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这种文化多样性创造的意义在于唤醒当代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群体自身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不同文化之间通过交互镜像化的自我反省和批判寻求文化互享的交互主体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美学的八种立场及其生态实在论整合
    程相占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86-194. 
    摘要 ( 205 )   PDF(pc)(1622KB) ( 351 )   PDF(mobile)(1622KB) ( 0 )   收藏
    生态美学尚未成熟,世界各地的学者提出的不同立场都有助于生态美学的健康发展。根据不同的理论取向、核心命题或关键词发现,生态美学的学术立场按照提出的时间顺序依次有生态学立场、生态艺术理论立场、现象学立场、生态美立场、生态存在论立场、生生本体论立场、实践美学立场、生态型美学立场等八种。以生态实在论为哲学基础构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生态美学逻辑框架,将各种立场的核心命题与关键词有机地会通与整合起来,无疑是构建生态美学成熟形态最便捷、最有效的学术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区权力场域与公共艺术生产
    李雷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195-200. 
    摘要 ( 177 )   PDF(pc)(1505KB) ( 534 )   PDF(mobile)(1505KB) ( 0 )   收藏
    资本和权力广泛渗透于当代城市社区空间之中,社区权力场域的形成是社区内部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相互对抗、角力与妥协的结果,其会随着不同权力主体的此消彼长而不断发生变化。作为社区空间中的独特艺术形式,社区公共艺术的生产势必受到社区空间权力的影响与制约。中国当下的社区公共艺术生产,主要受制于行政权力话语、资本权力话语和精英权力话语等三重权力话语,并因此表现出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与审美趣味"区隔"。建立健全社区公共艺术运行机制,或许是破解中国社区公共艺术生产困境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时代的美育问题及其当代转向
    杨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1):  201-208. 
    摘要 ( 106 )   PDF(pc)(1600KB) ( 232 )   PDF(mobile)(1600KB) ( 7 )   收藏
    传统美育在微时代面临诸多问题。在理论层面,以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为本体论的美育理论,难以应对微媒介所形构的新型审美化快感,从而脱离了其本应具有的生活论向度;在实施层面,教育活动与艺术活动时空的媒介化,打破了传统美育所依赖的距离空间,其静观式鉴赏教育因参与性弱、互动性缺乏在微时代遭到排斥。应对这些挑战,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微时代均提出了美育转向的当代要求。具体可分为三方面内容:第一,从情感教育本体论转向感性教育本体论。第二,从小美育观的实施转向大美育观的实施。第三,从艺术精神教育转向感知技术教育。突破其传统理论框架,更新其知识资源,拓展其实施途径。由此,美育在微时代或许能够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