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方现代性依其自身原则的运动,越来越多地暴露其弊端,其存在的合理性不断遭到追问,绽露了多元现代性的存在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解决西方现代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此,要处理好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的三重关系,即在中西文化博弈中建构新型现代性、在古为今用中确立社会发展新路、在科学与人文的张力中建构美好生活,同时提炼中国道路所开启的新型现代性,为解决西方现代性难题提供智慧和经验。
中图分类号:
[1] | 杨晓. “内蕴形而上学”的文化本体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12-20. |
[2] | 李德顺. 值得反思的视角单一与话语专断——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看价值研究的缺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5-9. |
[3] | 王南湜. 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下)——其可能性与限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5): 10-17. |
[4] | 孙利天, 黄杰. 寻求根基性的存在经验[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3): 5-10. |
[5] | 高文新, 曲波. “实事”正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9-23. |
[6] | . 哲学研究转型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4): 10-16. |
[7] | . 实践价值的非终极性及其文化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6-21. |
[8] | 张剑抒. 从真、善、美的三性融合看马克思的自由[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39-41. |
[9] | 陈丽杰. 古希腊本体论“世界观哲学”特性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52-54. |
[10] | 陈水勇. 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货币哲学视域下我国主体性的出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21-24. |
[11] | 于衡. 说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43-44. |
[12] | 徐长福. 论一阶谓[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4-10. |
[13] | 李国俊, 王遇. 理性的向度及其功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33-36. |
[14] | 谢纳. 空间美学:生存论视阈下空间的审美意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4): 151-154. |
[15] | 虢美妮, 曹飞, 邱根江. 论价值的生成性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28-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