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1-22 上一期   
    中国知识体系问题研究·阳明学研究
    论良知“八德”
    董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5-16. 
    摘要 ( 327 )   PDF(pc)(5068KB) ( 363 )   PDF(mobile)(5068KB) ( 11 )   收藏
    在确认良知为"本原性实在"的前提下,综括王阳明关于良知本体的论述,而论"本原性实在"的自在相状,将其概括为"虚灵明觉、常乐我净",称之为"良知八德"。作为良知自体之原在状态的"八德",终究归原于"中","中"是对于"八德"的共相统摄。良知即是"中体",故"中"即实相。"致良知"即是"致中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我们向阳明学什么
    潘立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17-26. 
    摘要 ( 294 )   PDF(pc)(5797KB) ( 893 )   PDF(mobile)(5797KB) ( 7 )   收藏
    阳明以心为本的哲学立场、"致良知"的道德信念和"知行合一"的践行工夫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对于我们当代生存也仍然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阳明心学的最基本要义可归结为"本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即以心为本的哲学立场、"致良知"的道德信念和"知行合一"的践行工夫;以阳明心学的要义为核心,逐层分析"本心明觉"的本体意义、"良知主宰"的立人意义、"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实诚""独知"的人格意义、"缘机体认"的认知意义及"洒落""自得"的境界意义,可见出阳明心学给我们的当代生存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实批判与价值重建:阳明的知行合一及其现代意义
    何善蒙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27-37. 
    摘要 ( 267 )   PDF(pc)(5430KB) ( 955 )   PDF(mobile)(5430KB) ( 8 )   收藏
    知行合一是阳明学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及其当代价值,也是当前阳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念事实上至少包含现实批判和价值重建两个重要的维度,现实批判是知行合一的出发点和基本立场,而价值重建则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归宿,正是在这两者统一的意义上,知行合一观念在当下具有了特殊的价值。一旦把知行合一的知作为经验知识的知,必然的结果就是知先行后,而知先行后的必然结果就是知而不能行;应以知行合一观审视科学所带来的问题,并最终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来改变,以行为来改变知而不能行的社会现实,从而使得科学知识能够切实有利于社会民生。阳明先生所倡言的良知,虽然不可能再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而被确立,但可以转换成个体的一种基本行为规范而被强调,作为社会的共识影响大众的日常生活,如能很好地在个体的意义上重建良知,那么,民主和法制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则将会具有更为广泛而又扎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发展与中国经验
    中国经验与现代性的拓展
    陈立新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38-45. 
    摘要 ( 155 )   PDF(pc)(2586KB) ( 146 )   PDF(mobile)(2586KB) ( 0 )   收藏
    西方现代性依其自身原则的运动,越来越多地暴露其弊端,其存在的合理性不断遭到追问,绽露了多元现代性的存在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解决西方现代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此,要处理好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的三重关系,即在中西文化博弈中建构新型现代性、在古为今用中确立社会发展新路、在科学与人文的张力中建构美好生活,同时提炼中国道路所开启的新型现代性,为解决西方现代性难题提供智慧和经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文化自信探析
    孙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46-51. 
    摘要 ( 179 )   PDF(pc)(2528KB) ( 228 )   PDF(mobile)(2528KB) ( 0 )   收藏
    文化自信源于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国家繁荣强盛的重要衡量标准。从唯物史观的视阈看,文化自信作为中国道路上的重要元素,有其深厚的现实性基础。它不仅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扎根于中国实践道路上优秀的当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关键在于进行文化创新,因为文化创新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动力源泉,提升了文化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坚持文化自信,最终要回归到中国的现实社会中来,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人民幸福提供价值指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等与正义
    霍布斯的正义观
    龚群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52-58. 
    摘要 ( 461 )   PDF(pc)(2456KB) ( 905 )   PDF(mobile)(2456KB) ( 13 )   收藏
    霍布斯认为,在人人平等而对一切所有物都拥有权利的自然状态下,人类的激情占主导,所有人的行动既无道德也无正义可言。只有在人们从自然状态中走出而相互订立信约之后,才有正义与否的问题。信守契约即为正义,而违背契约则为不正义。社会契约使人们之间相互转让权利从而导致利维坦即强权国家机器的诞生。同时,利维坦的诞生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有着对于自我财产的所有权方面的正义。在霍布斯看来,维护政治社会的秩序本身是正义所需要的。对于霍布斯来说,维护利维坦与臣民之间关系的根本在于臣民的服从,这一服从是无条件的。正是霍布斯对于社会秩序的这一理解,使得他的正义理论有着内在的不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能生活的敞开——马克思主义辩证批判的社会正义观研究
    罗克全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59-65. 
    摘要 ( 134 )   PDF(pc)(2930KB) ( 523 )   PDF(mobile)(2930KB) ( 0 )   收藏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的社会就是人能够而且必须保持类本质的社会。正义的社会是建立在人与社会自我否定的基础上的,自由的人的生活可能是无限延伸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辩证批判的。与规范性和描述性理论所建构或设定的社会正义结构不同,马克思主义社会正义观认为自由不是先验预成的或天才设计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批判的社会正义观是在实践中、在人与社会的自我否定过程中,不断消解产生人的异化和对人的强制的"元价值",使"总和"的、全面的社会关系永远向人的生活敞开着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得、需要与平等主义分配原则的和解——基于分配权利和责任归因的视角
    刘永安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66-72. 
    摘要 ( 212 )   PDF(pc)(2730KB) ( 191 )   PDF(mobile)(2730KB) ( 0 )   收藏
    从分配权利和责任归因的角度看,基于应得和基于需要的分配观念有些与社会性的分配正义无关,有些则可以在与平等主义原则相关联的基础上纳入分配正义的原则体系。应得分配观念需要借助平等主义的视角方能克服自身面临的困境,进而有资格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分配正义原则,而需要原则与平等主义原则存在某种理论的交集和互补。应得、需要与平等主义分配原则之间的这种互补引证的内在关联说明,只有坚持平等主义原则的基础性地位和解释上的优先地位,实现应得、需要与平等主义分配原则的和解,才能最终构建起一个合理、正义的分配原则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入分配理论及实践
    “五险一金”扩大了城镇职工收入不平等吗?
    李实 吴珊珊 孟凡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73-87. 
    摘要 ( 183 )   PDF(pc)(2974KB) ( 817 )   PDF(mobile)(2974KB) ( 1 )   收藏
    关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研究常常忽略了"五险一金"的"储蓄型"保障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五险一金"的缴纳金额逐年增加,且缴纳和获益群体往往是高收入人群,并且受益群体集中在社会认可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好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高级技术工人等"社会地位高"的职位。"五险一金"总体上对于收入分配具有"逆向调节"作用,恶化了城镇职工间的收入不平等,其中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最大。但从时间趋势来看,"五险一金"扩大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在减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统筹城乡医保制度、与收入相关的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不平等
    顾海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88-97. 
    摘要 ( 290 )   PDF(pc)(3032KB) ( 653 )   PDF(mobile)(3032KB) ( 8 )   收藏
    统筹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旨在提高医保统筹层次,促使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保权益,提高人民福祉。统筹政策实施前后医疗服务利用方面均存在"亲穷人"的不平等,而健康方面则存在"亲富人"的不平等,统筹城乡医保制度实施后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有所缩小,但健康不平等略有扩大,城居保参保组相比新农合参合组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不平等程度更高。分解结果表明年龄、收入、非农工作均会促进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其中非农工作对城居保参保组贡献最高,收入是影响新农合参合群体内医疗服务利用及健康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此外,统筹政策的实施对医疗服务利用及健康不平等均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且对新农合参合组的缓解作用相对更强,这表明统筹城乡医保制度实施能够显著缩小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人群间的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不平等。因此,除关注就业并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外,政府应加快推进城乡医保制度统筹,促进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医疗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代际传递视角的中国教育公平研究
    严斌剑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98-105. 
    摘要 ( 239 )   PDF(pc)(2987KB) ( 392 )   PDF(mobile)(2987KB) ( 31 )   收藏
    教育通常被认为是打破收入代际传递的手段,但是教育本身也存在代际传递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义务教育立法、大学扩招等教育政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子代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远优于父代。但是,随着教育资源地区差距因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扩大以及教育市场化的推进,总体上我国教育的代际传递较高,且存在上升态势。发达国家经验显示,不管是市场还是政府配置基础教育资源,由政府支持的公立学校都应以公平为首要原则,且着力于缩小公立学校之间的差距,并抑制私立学校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缩小教育代际流动性。因此,要把机会平等作为基础教育理念,把统一财政投入作为基础教育公平的保障,以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城乡和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伙伴国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本土企业新出口联系的影响
    沈国兵 张勋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106-115. 
    摘要 ( 116 )   PDF(pc)(3096KB) ( 220 )   PDF(mobile)(3096KB) ( 13 )   收藏
    伙伴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提升中国本土企业的新出口联系,且模仿能力越强的伙伴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本土企业新出口联系的作用越大。在对逆向因果变量滞后一期后发现,伙伴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提升中国本土企业新出口联系,且对模仿能力更强的伙伴国是稳健的。而且,企业—伙伴国面板数据也证实,模仿能力越强的伙伴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本土企业新出口联系的提升越大。据此,相对于出口规模的变化,增加企业新种类产品出口更为重要,因而中国本土企业要抓住各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契机,调整研发投入和创新活动,通过增加新出口联系来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出口竞争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宏观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测量
    赵放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116-126. 
    摘要 ( 151 )   PDF(pc)(3067KB) ( 438 )   PDF(mobile)(3067KB) ( 3 )   收藏
    增强宏观监管,提升监控和预防系统性风险意识,提高整体金融体系对抗风险能力已经成为国际宏观金融监管制度发展的新方向,由此寻找基于市场表现的系统性风险动态测量方法和更加完善的衡量系统性风险指标,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顺利完成监管制度改革提供参考则显得尤为必要。我国银行业对外传播系统性风险的能力正在下降,而抗击系统性风险入侵能力却在逐步上升;证券业是金融系统中的风险枢纽,其他行业与证券业存在无条件的风险依存关系;信托业在风险与收益上存在不对称现象;保险业在去系统性风险方面表现不如银行业和证券业。因此,应保持以宏观审慎监管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为重点的宏观监管理念不变,进一步推进证券业和银行业监管制度的落实,重点关注信托产业在收益和风险传递上的不对称性,并在宏观层面上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监控制度,以能否对金融业整体产生巨大影响为标准,对金融业内部风险进行识别与判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津冀区域发展历程、成效及协同路径
    姚鹏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127-138. 
    摘要 ( 238 )   PDF(pc)(3043KB) ( 453 )   PDF(mobile)(3043KB) ( 2 )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京津冀三地对京津冀区域发展展开了曲折而有益的探索,从京津冀三者的关系演变出发可把京津冀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合作阶段和协同阶段。萌芽阶段的区域发展大部分停留在概念和设想层面,合作阶段的区域发展终结了"纸面文章"和概念层面,迈向了实质性的合作,协同阶段的区域发展已不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全方位的协同发展,并且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逐渐建立。此外,京津冀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展,但地区差距呈逐渐扩大的态势。因此,应从疏解非首都功能、探索市场化产业园区合作、完善交通网络、探索组建京津冀环境管理机构、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五个方面来拓展京津冀区域协同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信息供应链视角的XBRL研究评述
    张艺馨 曾令会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139-145. 
    摘要 ( 119 )   PDF(pc)(2740KB) ( 204 )   PDF(mobile)(2740KB) ( 0 )   收藏
    XBRL是可扩展标记语言在财务信息报送领域的具体应用,其技术框架包括技术规范、分类标准、实例文档和样式表四个部分。基于信息供应链视角的XBRL的推广和应用必然对信息编报者和使用者产生相应的影响。XBRL的应用降低了信息的编报成本并改善了编报企业的信息环境。XBRL对使用者的影响,则主要集中于对投资者、分析师和审计师的影响。XBRL将投资者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更有效地分析和决策。XBRL使分析师直接通过智能软件获取数据,摆脱了依靠人工程序或第三方中介获取数据的被动情况。XBRL简化了审计师繁琐的数据提取、计算和转换过程。简言之,XBRL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方便、高效的信息检索、获取和使用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法制精神解读
    行政相对人权利拓展的法治理念
    张淑芳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146-154. 
    摘要 ( 107 )   PDF(pc)(2360KB) ( 247 )   PDF(mobile)(2360KB) ( 0 )   收藏
    行政相对人权利拓展就是使行政相对人权利在宽度、广度、深度、厚度上都有所提升,包括传统权利更加实惠、新权利产生的拓展、权利实现基础的拓展、权利享受方式的拓展和权利主体多元化。其是伴随着社会矛盾、治理方略、行政功能、利益格局等一系列变化这一新的时代背景而产生的必然要求。因为行政相对人权利拓展高度契合了民主理念、生态理念、自治理念、救助理念等这些新的时代理念,它要求政府作为服务型政府不再是简单地设计社会秩序、简单地分配社会角色、简单地处置社会关系等,而是要积极主动地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公共服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的法治进路
    陈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155-159. 
    摘要 ( 137 )   PDF(pc)(2213KB) ( 378 )   PDF(mobile)(2213KB) ( 2 )   收藏
    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互联网平台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助于克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提高市场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故此,为了平衡互联网平台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健康运行之间的关系,需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从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和合法规范"放管服"的维度,着力于在法治框架下,从经济规制与社会规制两大主要规制领域的改革入手,在确保互联网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做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法制”的内涵与功能
    胡光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160-164. 
    摘要 ( 231 )   PDF(pc)(2520KB) ( 92 )   PDF(mobile)(2520KB) ( 0 )   收藏
    作为"文化法制"客体重要组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化的成果,以"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权利"为表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文本的多重形态表达被逐步明确,并以运行机理、目标设定、立法原则等方式系统性的发挥价值指引、权利保障、利益促进的作用。这一作用的结果,在国家层面有利于凝聚公民主体对制度体系的共识,在社会层面有利于塑造统一的文化认同感,在个体层面有利于激发创造性,保障文化多元化,并使三者相互生发,融惯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社科类国际期刊分类评价研究
    王强 李岩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165-170. 
    摘要 ( 177 )   PDF(pc)(2319KB) ( 646 )   PDF(mobile)(2319KB) ( 0 )   收藏
    国际期刊兼具有学术性和评价性,科学合理地分类评价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背景下,国际期刊评价要坚持质量导向,鼓励学术创新。在梳理国内外核心期刊分类的基础上,以Web of science用引文分析法确定期刊评价指标,运用布拉福德定律进行分级研究,发现结论中的高质量期刊特征凸显,是国际核心期刊分类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背景·命运·前瞻——故宫学与敦煌学的比较研究
    刘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171-176. 
    摘要 ( 189 )   PDF(pc)(2595KB) ( 573 )   PDF(mobile)(2595KB) ( 0 )   收藏
    故宫学和敦煌学都是当代著名的综合性学科,并且都有文物流失的历史背景,且积累了中外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但是,回顾学科发展史,故宫学的发展明显迟缓于敦煌学。究其原因,以文献为主的敦煌流失文物主要流向于国外的研究机构和博物馆,很快变成对外开放的研究资源,同时被纳入近代学术研究体系;以文物为主的故宫流失文物主要是流向海内外私人收藏者或古董商,隐蔽而分散。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文献,为了应对时局,不得不屡屡转移秘藏,最终因两岸分离而天各一方,妨碍了其发挥学术资源的作用,迟滞了故宫学的发展。同时,敦煌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隋唐史的必备知识,敦煌文献得以广泛利用;而故宫学与明清史研究关系密切,但自觉地将故宫学作为深化明清史研究的必备知识者寥寥。此外,尽管收藏大量明清档案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位于故宫,但由于管理归口的限制,几乎无人以"故宫文献"加以称呼。故宫文献与文物的分离,削弱了故宫学的影响力。敦煌学的发展历程对故宫学具有启发借鉴意义,即在相对集中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开放、整理出版的力度,吸纳更多学者加入,是实现故宫学良性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产性文学批评研究
    在精神领域进行的意义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177-189. 
    摘要 ( 243 )   PDF(pc)(5175KB) ( 799 )   PDF(mobile)(5175KB) ( 1 )   收藏
    伊格尔顿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起步是从研读和述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开始的,这为其日后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起点。伊格尔顿将"艺术生产"界定为在精神领域内文学批评所进行的知识生产、意义生产和价值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在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得到表述,其中尤以《文学原理引论》为要。该书的大关节目是相互关联的两大基本问题——"什么是文学"和"文学批评应如何",诸多因素的叠加和互动为这两大基本问题提供了多种阐释的空间,使得知识增长、价值增殖和意义生产成为可能。该书从阐释学到精神分析学角度,具体演绎了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种种理念和方法,将"文学批评应如何"的问题具体化。从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和传承来看,它既与精神分析批评结有不解之缘,又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保持着天然联系,这就使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这种强烈的倾向性又往往表现为一种"政治无意识"。这一点使得他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有着种种与众不同之处及不足之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的生产性问题
    李春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190-201. 
    摘要 ( 228 )   PDF(pc)(5469KB) ( 322 )   PDF(mobile)(5469KB) ( 0 )   收藏
    生产性批评不是对文学现象的归纳或总结,而是要解读出文本字面意义中所没有的含义与意义,并通过这种解读参与到更大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之中;它不热衷于揭示文本"本义"、作者"原义"之类的被动性工作,而是希望借助于文学文本的解读进行一种创造性的话语建构。也就是说,生产性批评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话语建构行为,而不仅仅是关于文学文本固有之义的解读或揭示。如果用生产性批评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从以往的研究视角难以发现的意义。把生产性作为一种视角来对古代某些《诗经》阐释以及"自然"和"远"两个重要批评概念含义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揭示出以往未见的古代文学批评与社会政治、文化存在的复杂关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西方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与问题
    阎嘉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2):  202-212. 
    摘要 ( 161 )   PDF(pc)(4965KB) ( 200 )   PDF(mobile)(4965KB) ( 0 )   收藏
    "生产性文学批评"概念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产生于资本主义和资本在全球扩张的背景中,其主旨是将艺术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视野中去考察,将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这一理论的出发点和路径得到了欧美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和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理论家们从不同角度和视域对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理论进行了拓展与发挥,分别开拓了关注文艺作品的生产者及其创作活动、文艺文本生产过程中的艺术生产力或艺术技巧、文艺生产与各种社会因素、社会意识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文学文本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突破审美自律论等方面的论域。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在这些趋势的助推下,出现了从文学理论到"理论"的转变、新作者观、从文学作品到文本的转变、从诗学模式走向解释学模式、探索马克思主义生产性文学观的内在理路等新趋势和新问题。关注并研究这些趋势和问题,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