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的社会就是人能够而且必须保持类本质的社会。正义的社会是建立在人与社会自我否定的基础上的,自由的人的生活可能是无限延伸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辩证批判的。与规范性和描述性理论所建构或设定的社会正义结构不同,马克思主义社会正义观认为自由不是先验预成的或天才设计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批判的社会正义观是在实践中、在人与社会的自我否定过程中,不断消解产生人的异化和对人的强制的"元价值",使"总和"的、全面的社会关系永远向人的生活敞开着可能。?
中图分类号:
[1] | 魏燕利. 中国古代治身哲学初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36-41. |
[2] | 谭顺. 生产力与消费力矛盾运动——马克思解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第五种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3): 38-46. |
[3] | 郭晓东. 论宋翔凤与戴望对《公羊》“太平世”的不同理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15-121. |
[4] | 曾亦. 经史之别:程颐与朱熹《春秋》学之歧异[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22-136. |
[5] | 苏小秋. 试论公羊学的“孔子改制”说——以苏舆对《春秋繁露》的讨论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1): 137-145. |
[6] | 周复光. 试论儒家的"立人之道"[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5): 21-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