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伊格尔顿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起步是从研读和述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开始的,这为其日后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起点。伊格尔顿将"艺术生产"界定为在精神领域内文学批评所进行的知识生产、意义生产和价值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在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得到表述,其中尤以《文学原理引论》为要。该书的大关节目是相互关联的两大基本问题——"什么是文学"和"文学批评应如何",诸多因素的叠加和互动为这两大基本问题提供了多种阐释的空间,使得知识增长、价值增殖和意义生产成为可能。该书从阐释学到精神分析学角度,具体演绎了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种种理念和方法,将"文学批评应如何"的问题具体化。从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和传承来看,它既与精神分析批评结有不解之缘,又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保持着天然联系,这就使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这种强烈的倾向性又往往表现为一种"政治无意识"。这一点使得他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有着种种与众不同之处及不足之处。?
中图分类号:
[1] |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
[2] |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
[3] |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
[4] |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
[5] |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
[6] |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
[7] |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
[8] | 卓今.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9-190. |
[9] | 刘俐俐. 中国文学场域视野下文学评奖综合考察的理论发现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53-161. |
[10] | 张利群. 《文心雕龙》“物色”说之“感物”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62-169. |
[11] | 单小曦.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9-191. |
[12] | 王若存, 别君华. 中国新媒介文艺史研究的理论起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8-207. |
[13] |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
[14] |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
[15] |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