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9 ›› Issue (5): 205-209.

• 现代斯拉夫文论经典汉译与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的是“对话”,而非“对峙”——从蒂尼亚诺夫与巴赫金的文学演变观谈起

孙烨   

  1.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
  • 发布日期:2021-01-22
  • 作者简介:孙烨,文学博士,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副研究员(广东 广州 501275)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282);?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9YJC752027);

  • Published:2021-01-22

摘要: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和巴赫金虽在文学研究中秉持不同的理论视角,却常在许多论题上显现出惊人的相似。蒂尼亚诺夫与巴赫金的文学演变观就是其中一例。他们都把文学史上的更替看作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演变过程,看作成熟典范与艺术变体之间的辩证运动。这正源于他们相似的形式观,源于那种把形式视为连接作品内外的、富于动态功能、具有审美意义的"大形式"观。?

关键词: 蒂尼亚诺夫;巴赫金;文学演变观;形式观;

中图分类号: 

  • I109
[1] 许栋梁. 第二届"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比较诗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207-208.
[2] 蔡宝玺. 深生态意识自然观:一种新的生存规范的启蒙———论托尔斯泰的宗教观与老子的学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4): 229-234.
[3] 李宝龙. 韩国高丽词考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265-269.
[4] 白杨. “文学史”重构与书写的限制———大陆文学史视野中的“香港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224-228.
[5] 王晓华. 华兹华斯:生态意识的觉醒者[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1): 193-195.
[6] 张洁, 刘春芳. 浪漫主义文学发轫的哲学背景[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261-265.
[7] 杨黎红. 论卡尔维诺小说"晶体模式"---以《看不见的城市》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219-221.
[8] 刘宁宁. 论西方后现代派文学的原始情结[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70-173.
[9] 王锺陵. 20世纪初期的小说热及暴露性的社会写实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1): 137-144.
[10] 刘宁宁. 论西方后现代派文学的原始情结[J]. 社会科学辑刊, 0, (): 170-173.
[11] 张岩. 中国现代作家的神话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200-204.
[12] 藤田梨那. 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中国[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209-214.
[13] 郑光锐. 美国非裔女性文学的魔幻色彩与黑色风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219-222.
[14] 张继云. 浪漫反讽的现代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2): 202-204.
[15] 李秀金, 吴学丽. 新历史主义视野中的历史写作[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232-23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