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1-22 上一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论基础——从“内在价值”到“生态价值”
    张云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5-14. 
    摘要 ( 173 )   PDF(pc)(3798KB) ( 136 )   PDF(mobile)(3798KB) ( 1 )   收藏
    深层生态学将自然界的"自为的存在"作为评价内在价值的尺度,具有固有的哲学局限和政治局限。有机哲学和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从内在关系出发建构了内在价值,在地理学历史唯物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深层生态学的基础上,生态学社会主义从生态系统和社会主义双重维度上重构了内在价值。但是,这些思想流派未能完全克服深层生态学的局限。立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尤其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科学地揭示出生态价值的可能性问题。生态价值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目的和目的的实现的关系。因此,不是内在价值而是生态价值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本论》唯物主义政治哲学的内涵及当代意义探微
    鲁绍臣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15-20. 
    摘要 ( 182 )   PDF(pc)(1649KB) ( 179 )   PDF(mobile)(1649KB) ( 0 )   收藏
    马克思《资本论》所涉及的诸如价值、价值形式、货币等范畴概念,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概念,但对于马克思来说,范畴概念的真实内涵不应由范畴概念自身的时间顺序来把握,而应由作为现实对象的实在主体运动发展的历史性、时代性与差异性来规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批判内含双重路径:对范畴形式的批判和对范畴形式内部权力逻辑的批判,前者指向了非资本主义的文明类型,它可以是历史时间意义上的乌托邦,也可以是空间地理意义上的异托邦。后者指向的是在现代资本主义范畴形式所构建的本质现实中,更为正义和公正的可能性。这双重路径对于理解和批判当代的资本主义现实来说都意义重大,不可偏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知识体系问题研究·中国哲学研究
    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性”:起源、演进、内容、特色
    张法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21-29. 
    摘要 ( 318 )   PDF(pc)(2201KB) ( 582 )   PDF(mobile)(2201KB) ( 2 )   收藏
    "性"是中国哲学的关键词,甲骨文、金文无"性"字。性的观念最初主要内蕴在"生""命""德"三字中,在远古时代,性的观念演进,与血缘之"姓"、地域之"氏"、军事之"族"紧密关联。在先秦理性化之后,性作为个体之性,第一,来源于天之性,天之性对个体之性具有主导作用;第二,性、心、情、欲是一个整体,决定了具体之性在与外界互动的关联中演进;第三,在个体之性的演进中,由性而生的情和感物而动所生之欲具有可变性,由天而来之性有决定的方向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郑玄的天下观
    陈壁生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30-38. 
    摘要 ( 147 )   PDF(pc)(2144KB) ( 227 )   PDF(mobile)(2144KB) ( 0 )   收藏
    经书对天下大小有不同的记载,许慎《五经异义》特别将这一问题列为经师异说。今文经学理解的"经"是常道,因此经书中的天下大小只有"方五千里"一种说法。及至郑玄遍注群经,对经书中涉及天下大小之文的注解,以《周礼》为本,重解《禹贡》,并及于《王制》。郑玄整顿群经,用"王者相变"作为解经背景,将经书所述内容变成不同时代的法度。郑玄的这种注经特征,实质上是用历史的背景支撑起文献的解读。因为历史的背景,经书文献的异义问题得到解决,更因为历史的背景,郑玄经学既确定了经的独立性,又遥通于史,从而在中国的经史传统中,形成一种富有张力与深度的经史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朱熹的“气质”与“恶”思想简析
    黄琳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39-44. 
    摘要 ( 233 )   PDF(pc)(1657KB) ( 278 )   PDF(mobile)(1657KB) ( 0 )   收藏
    在朱熹理先气后、理静气动、理弱气强、理不胜气的理气二分架构之下,理一旦落至道德论域,宋儒即会遭遇道德本体的虚谦无力与现实经验界情、意、欲、念、物、事在开显过程中的二律背反。主体性中的道德理性、自由自律的自觉意志遂不凸显,"气质"与"恶"相联,自觉意志之自律遂成他律。观念形而上学是以形上的超验横摄之理(性)统摄、强制并决定形下"气"(情)的实现。它和情与理在绵延流动、一体纵贯中对治对决的直观形而上学的哲学形态不同。先秦儒家中孟子之"志壹动气,气壹动志",意在说明主体的道德理性须具备逆觉体证、觉振、主宰的力量,在志与气的绵延俱进中对治、对决、对扬,以期至于以志统气、以理摄情的应然之境,有效化解超验横摄的二元对立哲学形态所致的理论困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研究
    论理想的特性及其与审美理想的逻辑关联
    颜翔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45-50. 
    摘要 ( 199 )   PDF(pc)(1689KB) ( 85 )   PDF(mobile)(1689KB) ( 0 )   收藏
    理想(ideal)在本体论意义上是精神世界对现实存在的可能性超越和对未来生活的唯美想象;在存在论意义上是主体对此岸世界的否定性冲动和对彼岸世界的肯定性选择。期许未来和重构过去是理想的乌托邦本质和美学特性。积极理想(positive ideal)构成实践行动而具有创造性势能,而消极理想(negative ideal)隐匿于心理世界缺乏实践行为,蕴藏审美和诗意的价值。因此,审美理想的内在与合理的构成不是积极理想而是消极理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范式:“恰当自然审美”的理论重构与新方向
    赵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51-58. 
    摘要 ( 139 )   PDF(pc)(1676KB) ( 133 )   PDF(mobile)(1676KB) ( 0 )   收藏
    "恰当审美"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入自然审美领域后引起了众多西方学者的关注,并先后涌现出六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以及相应的六种审美范式。然而六种范式在凸显自身优势的同时,却都很难同时兼容其他者的合理之处。价值范式作为一种新的立场或观点,它不再单独突出和强调自然审美活动中的任何一种构成因素,而是转而关注审美活动的整体效果,亦即审美价值的最终实现。在价值范式下,"恰当自然审美"是指鉴赏者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或实现审美价值更大化的自然审美活动。因而可以在已有六种范式的基础上重构"恰当审美"理论,为其在当代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方向,并能够在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有益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初美学的引进及中国化历程
    马建高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59-66. 
    摘要 ( 120 )   PDF(pc)(1744KB) ( 157 )   PDF(mobile)(1744KB) ( 0 )   收藏
    民初美学的引进是对西方美学的一种转化,美学在中国转化的发展历史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特质。王国维早期美学概念的引入,即放在人生问题的解决上,其立足点所凸显的正是中国文化深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视域。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带有明显的乌托邦痕迹,基于文化的作用,人生问题才是国家、社会建立的基本因素,此观念在西学冲击后显现出明显的中国文化的特征。宗白华、方东美以人生、生命为主轴的思维方向皆在中国文化脉络下展开,以生命为核心,是纯中国思想本位的主体性思维。民初宗白华、方东美等人的本体论美学思想前承中国传统哲学,并同时与西方现代存在主义哲学遥相呼应。生命美学、文化美学、生活美学,正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部分,与中国人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探求相贯通,未来中国美学的研究,在西方美学体系之外,仍应遵循民初美学研究路向并开拓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法热点问题研究
    公序良俗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运用——兼论《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对个人信息的规定
    蔡唱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67-71. 
    摘要 ( 147 )   PDF(pc)(1877KB) ( 65 )   PDF(mobile)(1877KB) ( 4 )   收藏
    公序良俗原则实质上应该是"不违背公序良俗"。民法中采取列反面清单的方式加以运用。《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中用专门章的规定彰显了对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重视。然而在其不承担责任条款列举中,则规定"为维护公序良俗而实施的必要行为"的实施收集、使用或者公开个人信息等行为不承担责任。该规定不同于关于公序良俗在民法中的运用方法,会产生侵害个人信息的巨大风险,减损个人信息保护内容。民法典中应该正确认识公序良俗的作用,平衡权利的保护与公序良俗的保护。建议删除816条第4项规定,回归不违背公序良俗的科学运用模式,全面保护个人信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格物上的权利冲突及其司法化解
    冷传莉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72-79. 
    摘要 ( 221 )   PDF(pc)(1963KB) ( 102 )   PDF(mobile)(1963KB) ( 1 )   收藏
    人格物是"具有人格利益的特定物",其既承载人格利益,亦承载着财产利益,这些民事利益可被具化为不同的民事权利,为相同或不同的权利主体所有,继而可能在人格物上发生权利冲突。人格物上的权利冲突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人格权与物权、人格权与财产权、物权与物权、物权与知识产权的权利冲突。人格物上权利冲突之司法化解应以利益衡平为原则,辅以其它相关原则进行协调、补充与说明,除此之外,尚需引入一系列不预设何种利益优先的程序与规则来规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仲裁协议对保险代位权人的效力
    孔金萍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80-85. 
    摘要 ( 169 )   PDF(pc)(1738KB) ( 127 )   PDF(mobile)(1738KB) ( 1 )   收藏
    对于"财产保险中被保险人与第三人签署的仲裁协议对保险人是否具有约束力"这一问题,由于我国在法律上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致使我国各级人民法院的观点并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在案例中的基本观点是除非保险人同意,否则原则上没有约束力。域外国家、地区则普遍认可仲裁协议对保险人的效力。这导致在相关国际贸易案例中,我国法院的判决在外国被拒绝承认和执行。从私法自治原则、文义解释、体系解释以及保险代位权与债权受让的类似性、诉讼管辖协议对保险人的有效性等角度来看,应当认定仲裁协议对保险人有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法前沿问题研究
    群岛概念下的“其他自然地形”
    周江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86-91. 
    摘要 ( 117 )   PDF(pc)(3271KB) ( 106 )   PDF(mobile)(3271KB) ( 0 )   收藏
    "其他自然地形"出现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四部分"群岛"概念之下,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这一术语概念并无确切解释。将"其他自然地形"置于"群岛"概念相关语境中,立足于群岛制度设计的"整体性"意图及地理构造的一体性背景,将"岛屿"明确排除在"其他自然地形"之外,明确"其他自然地形"范畴不仅包括"低潮高地",还包括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没有明确地位的暗滩、暗沙、暗礁等各色与其功能相似的水下地形地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洋争端的司法解决:以大国政治和小国政治的博弈为路径
    江河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92-101. 
    摘要 ( 140 )   PDF(pc)(3383KB) ( 284 )   PDF(mobile)(3383KB) ( 8 )   收藏
    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大国小国一律平等,但大国政治和小国政治在国际法的发展中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两者在国际争端解决法律机制中都存在其合法性,这便使争端解决的法律方法和外交方法既相互关联又存在一定的冲突。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互动中,海洋大国和海洋小国影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谈判和实施,也使海洋争端解决及其路径选择日益呈现出非政治化趋势。大国和小国在经济上的复合相互依赖、政治传统上的相似性以及法律文化的同质性都为海洋争端的司法解决奠定了社会基础,这些因素与国家利益谱系交互作用,进而决定了特定海洋争端司法解决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龄化问题研究
    智慧康养:概念、挑战与对策
    杨菊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102-111. 
    摘要 ( 570 )   PDF(pc)(1829KB) ( 1014 )   PDF(mobile)(1829KB) ( 18 )   收藏
    人口老龄化和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大社会发展主题;信息社会同时也是老龄化社会。信息技术革命与老龄化进程、家庭变迁和家庭养老功能削弱相互碰撞与交织,为老龄化问题的应对与解决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新手段,可成为解决现今养老服务业供给不匹配及结构性制衡的有效举措。中国的智慧康养尚处于初始阶段,对微观基础缺乏关注、对社区平台缺乏有效利用等,成为智慧康养事业发展的阻碍。要破解这一困局,需将眼光更多地转向微观基础建设,激发老年人对智能产品的需求并提升他们的使用能力。通过人性化产品设计,做好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和中年人智能化产品的能力培育,助推新时代中的"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的困境与破解
    杨静慧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112-119. 
    摘要 ( 194 )   PDF(pc)(1709KB) ( 283 )   PDF(mobile)(1709KB) ( 5 )   收藏
    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倒置状态,未备先老的农村承受着巨大的养老压力。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面临家庭养老功能式微、政府承载能力有限和市场逐利倾向失衡等三重困境。互助养老模式凭借坚实的理论支撑、丰富的实践依据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成为破解农村养老困境极具可行性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顺应了老人在地老化的初衷,减轻了子女家庭赡养的负担,推动了社区文化传承的发展,缓解了政府养老保障的压力,促进社会代际关系的优化,表现出显著的综合效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与劳动关系
    新时代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创新路径研究
    徐景一 于桂兰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120-127. 
    摘要 ( 124 )   PDF(pc)(2132KB) ( 104 )   PDF(mobile)(2132KB) ( 0 )   收藏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实际劳动关系格局已发生了重大改变,民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劳动关系问题挑战,其中较为突出的变化是劳资博弈中新技术、新经济的作用和影响,而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更预示着民营企业中劳资矛盾的复杂难解。面对民营企业中出现的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不完善、影响力小、实际效能低,各部门在面对具体劳动争议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难以兼容而形成合力,现行的劳动法制与劳动争议缺乏有效应对与新技术、新主体和新业态相关的劳动关系博弈等问题,应建构旨在促成共建共享的劳资一体格局的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顶层设计制度框架。新时代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应从党政主导的政府部门联动决策、基于源头治理的工会工作、健全完善的三方协商、基于新技术的劳动者权益表达保障、畅通高效的劳动争议多元化调处等路径进行创新与建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区域流动的一般逻辑:理论、经验及预测
    沈洁 张可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128-137. 
    摘要 ( 211 )   PDF(pc)(2158KB) ( 171 )   PDF(mobile)(2158KB) ( 2 )   收藏
    中国流动人口"离乡进城""由西向东"的基本走向在未来10—20年内仍保持稳定,但与此同时流动人口呈现出规模总量下降、分布重心西移、城际流动增加、城市群崛起等新特点。流动人口的规模总量和结构形式随整个经济体的发展变迁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而城市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差异是吸引外来人口流入的首要因素。对比国外案例,预期中国流动人口将持续向发达地区集中、总体流动规模仍有上升空间、迁移方式逐渐开始发生变化、超大城市人口流入速度放缓。随着"人户分离"人口的减少,未来我国人口流动方式将更多地表现为短距离、城市间的迁移。未来深圳市将吸纳大量人口流入,上海、天津、北京、厦门、宁波等市次之,赣州、安庆、湛江、南充、平顶山等内陆城市可能面临收缩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距离对汇率风险的跨国影响研究
    张艾莲 刘柏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138-145. 
    摘要 ( 172 )   PDF(pc)(1761KB) ( 179 )   PDF(mobile)(1761KB) ( 0 )   收藏
    影响经济行为的深层原因之一是文化因素,不同文化驱使相异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汇率市场走势。通过33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距离对汇率风险的影响检验说明,以男性主义维度刻画两国之间的文化距离对汇率风险具有正向影响,而且文化距离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作用路径不同。以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和男性主义维度刻画的文化距离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汇率风险具有正向影响,以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刻画的文化距离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汇率风险具有正向影响。此外,汇率风险具有不对称性,处于贸易中心的国家拥有更低的汇率风险。因此,推动进出口贸易是降低汇率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且在寻求各国和地区文化相同点和融合基础之上发扬和推动中国文化,激励官方和民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缩短文化距离,都能够有效降低汇率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史新论
    锦衣卫维护京城治安职能初探
    张金奎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146-159. 
    摘要 ( 381 )   PDF(pc)(3878KB) ( 289 )   PDF(mobile)(3878KB) ( 0 )   收藏
    明初,首都治安主要由兵马指挥司负责。锦衣卫成立不久,西司房官兵即以捕盗校尉的身份和秘密缉捕的方式参与到京城治安维护之中。迁都北京后,锦衣缉捕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北京城外要道、周边府县及运河沿岸,且于宣德七年成立了一支主要由巡捕校尉(坐城校尉)组成的、规模在500人左右的公开的专职巡捕队伍。由于治安形势不断恶化,维护京城治安成为一项苦差,不断有官兵因为巡缉不力遭到处罚。经各方努力,明初局部参与京城巡逻的京卫军士在成、弘之际正式组成巡捕营,与锦衣卫、兵马司及巡城御史共同承担维护京城安全的职责。京营巡捕营的兵力逐渐增加到万人以上,并于万历十二年与兵马司分工,全面担负起夜间分区巡逻的任务。锦衣官兵则发挥侦缉特长,不限昼夜,且巡捕范围逐渐扩展到查缉交通外夷、伪印伪银等违法行为,与东、西司房的职能有日渐混同的趋势。由于治安形势恶化的原因众多,单纯增加巡查力量治标不治本,京城治安形势并没有明显好转。锦衣卫、兵马司等在重压下,开始陆续出现转移压力乃至从中牟利等腐败问题,并陷入恶性循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沿与枢纽:明代中朝交涉与两国边疆地带
    王桂东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160-168. 
    摘要 ( 179 )   PDF(pc)(2285KB) ( 101 )   PDF(mobile)(2285KB) ( 6 )   收藏
    明朝的辽东都司与部分女真羁縻卫所以及朝鲜国的平安道和咸吉(镜)道地方,作为明代中朝两国相邻的边疆地带既是双方开展各层面交涉的最前沿,又是沟通两国的联结枢纽。在两国的交往过程中,边疆地带凭借着其自身独特的地缘价值,对于明鲜宗藩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两国之间外交的形式与内容。而明代中朝边疆地带在两国交涉过程中所具有的前沿与枢纽的典型特征,对于阐释历史上东亚邻国之间的交涉也具有显著的普遍性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宋代诏葬制度初探
    肖红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169-182. 
    摘要 ( 281 )   PDF(pc)(2221KB) ( 195 )   PDF(mobile)(2221KB) ( 11 )   收藏
    宋代继承了汉唐之际官员卒后"遣官护丧"和"葬费官给"的诏葬仪制,在实践层面主要突出中使护丧、卤簿仪仗、财物赙赐、葬地敕指等四个内容。宋代改变了唐代由鸿胪寺卿等属官护丧的"遣官护丧"惯例,形成由内侍人员专权的"中使督丧"新制,藉此彰显国家的政治威仪和皇帝的圣眷君恩。"中使护丧"在具体实践中衍生出内侍挟旨专权掠夺丧家和增加丧费的行为,于是从真宗、仁宗时期开始出现丧家抗辞诏葬而朝廷听之的现象。宋代贫穷官宦之家有丧大多无力应付"中使护丧"的诏葬礼遇,而一般丧家亦多会在葬后坠入家贫的困境,故而在礼法实践中朝廷派人专询诏葬意愿而丧家积极上章乞免成为一种常态做法。丧家真正惧怕和抗拒的是督丧内侍的专横、赙赐威仪的张扬和敕指葬地的冲抵,在北宋真宗景德年间京城即已形成"诏葬破家"的谣谚并逐渐流布于京外地区,最终与"宣医纳命"一起成为时人诟病的宋朝特殊君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论研究
    “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文学批评——释意场域的构建与批评的生产性
    孙文宪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183-191. 
    摘要 ( 106 )   PDF(pc)(3689KB) ( 181 )   PDF(mobile)(3689KB) ( 1 )   收藏
    20世纪以来的批评学研究以"文本意义何以形成"之问颠覆了把作者意指视为意义之源的传统文学观念。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批评,先后从表意活动的分析和成义过程的研讨入手,揭示了释意活动与批评生产性之间的关系,在语言活动的层面上阐释了文学批评的生产性。而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则从社会结构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揭示了艺术生产运作机制对批评释意场域的建构与规定,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研讨批评生产性的视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叙事伦理
    胡友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192-200. 
    摘要 ( 115 )   PDF(pc)(1758KB) ( 185 )   PDF(mobile)(1758KB) ( 3 )   收藏
    伦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伦理道德批评一直是传统文学批评的主导类型。它尽管经历了唯美主义到现代形式主义反作用力的危机,但依然以叙事伦理的形式存在着。进入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媒介性转换导致了文学审美范式发生变异,其在叙事伦理上显现出了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伦理干预的缺乏、对伦理关系和性爱内容的偏好、对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颠覆等特征,进而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书写呈现世俗化、欲望化、人性缺失等趋向。因而把握好人性的含义,用灵魂写作,重建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叙事伦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斯拉夫文论经典汉译与研究
    理论的记忆——论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遗产
    加林·吉哈诺夫 周启超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201-204. 
    摘要 ( 215 )   PDF(pc)(1875KB) ( 130 )   PDF(mobile)(1875KB) ( 1 )   收藏
    从俄罗斯形式论学派之后的理论如何"在记忆"俄罗斯形式论学派角度来探讨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遗产,其核心聚焦于四个重要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理论与艺术实践在俄罗斯形式论学派中的共生与并存;第二个层面是体裁在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理论著述中的中心地位;第三个层面是语言的核心地位,与体裁的中心地位相关联;第四个层面是语言这一主导性作用在形式论学派同文学中最新的辩论之间搭建桥梁。从雅各布森与什克洛夫斯基的不同视角审视应当在语言的地平线上还是在语言的对面来思考文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更多的是“对话”,而非“对峙”——从蒂尼亚诺夫与巴赫金的文学演变观谈起
    孙烨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205-209. 
    摘要 ( 141 )   PDF(pc)(1694KB) ( 101 )   PDF(mobile)(1694KB) ( 0 )   收藏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和巴赫金虽在文学研究中秉持不同的理论视角,却常在许多论题上显现出惊人的相似。蒂尼亚诺夫与巴赫金的文学演变观就是其中一例。他们都把文学史上的更替看作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演变过程,看作成熟典范与艺术变体之间的辩证运动。这正源于他们相似的形式观,源于那种把形式视为连接作品内外的、富于动态功能、具有审美意义的"大形式"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史上的达尔文主义与反达尔文主义
    彼得·斯坦纳 姜原2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5):  210-214. 
    摘要 ( 297 )   PDF(pc)(1588KB) ( 232 )   PDF(mobile)(1588KB) ( 2 )   收藏
    弗兰科·莫莱蒂将达尔文进化论中关于物种演化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理论观点应用于文学史研究。尤里·蒂尼亚诺夫和罗曼·雅各布森曾以反达尔文主义为立论基础而勘察语言、文学的演变过程。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这两位主将当年对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所倡导的历史诗学计划做出了回应,维谢洛夫斯基的方案则是追寻文本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的形态学分支。"转变-分化"二分法其实并不局限于文学批评范畴,著名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与生成转换语法之父乔姆斯基就曾以类似的理论框架讨论过语言习得问题,而这场理论上的争端甚至向外影响到了思想层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