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20 ›› Issue (6): 111-120.

• 民法典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及其法律保护

冉克平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 发布日期:2021-02-02
  • 作者简介:冉克平,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2)
  • 基金资助: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ZGFYZDKT201914-01)

  • Published:2021-02-02

摘要: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包括自然人的身体、生理及行为特征三个层面,直接反映自然人独一无二与不可替代性的身体本质特征,将强烈的人身属性与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隐私性个人信息,单独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可以适用于隐私权规范,但涉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数据控制者则应当适用个人信息相关规范。法律应当平衡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和自由与信息控制者汇聚、加工、处理形成的数据财产之间的利益关系。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商业化利用应当置于经营者—消费者的框架之下,经营者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经消费者/信息主体的知情同意。政府机关或授权机构基于公共利益目的收集和公开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时必须遵循法定程序,符合比例原则要求,兼顾收集和使用目标的实现与保护信息主体的权益。

关键词: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个人敏感信息;隐私权;数据财产;公共利益

中图分类号: 

  • D913
[1] 徐家力, 赵威. 生物遗传资源与知识产权的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98-105.
[2] 徐家力, 赵威. 生物遗传资源与知识产权的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98-105.
[3] 徐家力, 赵威. 生物遗传资源与知识产权的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98-105.
[4] 李晓霖. 股东资格认定标准的法理学分析——从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的博弈展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08-111.
[5] 龚赛红. 我国自卫行为民事立法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74-78.
[6] 常传领. 公权介入契约自由辨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91-93.
[7] 任丹丽. 夫妻忠实请求权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6): 77-81.
[8] 杜甲华. 我国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之理论障碍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66-69.
[9] 张鹏. 我国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制度之困境与重构---从《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18 条被废止谈起[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70-75.
[10] 郭义. 小区地下车库权属冲突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3): 76-79.
[11] 祝磊. 美国商业秘密法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75-78.
[12] 李岩. 论一般人格权的法益性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6): 88-90.
[13] 朱显荣. 论我国著作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110-114.
[14] 蔡立东. 法人名誉权侵权法保护的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4): 71-76.
[15] 张尤佳, 王太余. 我国高新技术保护的法律局限及有效途径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68-7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