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批综合性史料和专题史料的搜集、整理与面世,大量当事人回忆录、日记的出版,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日渐丰富、大批研究成果相继面世。特别是随着社会史、新革命史、新文化史等理论的兴起,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研究也逐渐突破传统史学的研究视野,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重新审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历史、全面呈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多重面相已成为一种趋势。总体而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研究已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着研究论题不均衡、研究成果缺乏深度且同质化严重、研究视野较为狭窄等“瓶颈”问题,有待学界进一步突破与推进。
中图分类号:
[1] | . 辽宁“三反”、“五反”运动略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3): 175-180. |
[2] | 邱国盛. 略论20世纪50—60年代上海的倒流人口问题及其处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3): 145-150. |
[3] | 耿化敏. 试论社会主义改造加速完成的动力机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181-185. |
[4] | 王娟娟.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与1960 年代的对华政策———对1960 年代对外关系委员会中国问题公开研究成果的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4): 141-148. |
[5] | 李红梅, 王宝琴. 论毛泽东的大区建制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4): 172-177. |
[6] | 任志江. 毛泽东“虚君共和”构想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156-161. |
[7] | 白玮, 常家树.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6): 4-9. |
[8] | 傅敏. 分歧与抉择:从“蒋廷黻资料”看台湾围绕缅甸控诉案的交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115-122. |
[9] | 陈红民. 蒋介石与1961年联合国“外蒙入会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123-131. |
[10] | 王金玲. 论1976—1982 年中国历史转变的时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1): 196-1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