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讲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大众化的成功典范,它创造了一个理论传播的奇迹。其成功的奥秘究竟何在?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大众哲学》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而忽视了其取得成功的深层根据,那就是,它抓住了作为时代和人民的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征服人心的内在机理,变外在输入哲学概念和知识为内在的人的“现实自我意识”的激发和唤起,使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并以“改变世界”为旨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思想酵母,启迪人们找到时代方位,寻求生活目标,获得自我理解,从而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去构建“现实自我意识”。深入研究《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图分类号:
[1] | 王强. “地力动员”: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地整理运动及成效[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3): 125-132. |
[2] | 张立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一项思想史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5): 16-21. |
[3] | 张宗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与反思———2011 年辽宁省哲学年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272-273. |
[4] | 姜朝晖. 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引领[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5): 33-35. |
[5] | 沈其新, 田旭明. "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双重解读与哲学对话[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38-41. |
[6] | 黄燕, 刘孜勤.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阐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48-51. |
[7] | 杜秀娟. 论生态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1): 31-33. |
[8] | 高楠. 从类本质到社会实践关系———在经典延伸中重读“美的规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165-171. |
[9] | 李宝平. 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177-179. |
[10] | 胡存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辨正--兼论中国当代哲学发展的文化前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4): 17-21. |
[11] | 李广昌. 哲学的主体性追问及其时代意义---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9-13. |
[12] | 倪瑞华. 马克思对资本的生态批判[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4-17. |
[13] | 王丹, 冯文华.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2): 18-21. |
[14] | 包大为. 毛泽东的解放观:政治哲学内涵与当代指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4): 12-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