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9-29 上一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析
    张本刚 牟 岱 张 岩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5-11. 
    摘要 ( 154 )   PDF(pc)(486KB) ( 394 )   PDF(mobile)(486KB) ( 4 )   收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认识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坚持与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的方法;在坚持认识与实践统一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坚持实践第一”与“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相统一的方法;在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积极面对矛盾”与“注意把握好矛盾关系”相统一的方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境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哲学思想研究
    毛泽东的解放观:政治哲学内涵与当代指向
    包大为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12-19. 
    摘要 ( 132 )   PDF(pc)(599KB) ( 224 )   PDF(mobile)(599KB) ( 2 )   收藏
    解放是人类为了实现公共福祉而主动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历史性实践。解放观是对解放实践的客观条件和主体意识的能动表达,通过激发解放主体的行动自觉来实现其理念。毛泽东的政治哲学动态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放观,其解放观在不同阶段都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的解放观体现为对启蒙运动以来抽象解放观的批判以及对革命话语及其价值规范的建构,在革命实践中将中国人民塑造成能够投身于救亡图存和独立自主发展的解放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曾经被片面理解为聚焦于生产关系的毛泽东思想及其解放观开始真正回归历史科学的理论体系,成为科学诠释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有机统一的理论资源,是批判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的理论武器,是当代中国人民理解历史和接续奋斗的理论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外输为内生:《大众哲学》“化大众”的内在机理及其启示
    李 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20-25. 
    摘要 ( 182 )   PDF(pc)(535KB) ( 347 )   PDF(mobile)(535KB) ( 2 )   收藏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讲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大众化的成功典范,它创造了一个理论传播的奇迹。其成功的奥秘究竟何在?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大众哲学》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而忽视了其取得成功的深层根据,那就是,它抓住了作为时代和人民的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征服人心的内在机理,变外在输入哲学概念和知识为内在的人的“现实自我意识”的激发和唤起,使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并以“改变世界”为旨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思想酵母,启迪人们找到时代方位,寻求生活目标,获得自我理解,从而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去构建“现实自我意识”。深入研究《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儒家思想典籍再审视
    论胡安国的《春秋》学
    曾 亦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26-36. 
    摘要 ( 119 )   PDF(pc)(855KB) ( 732 )   PDF(mobile)(855KB) ( 3 )   收藏
    胡安国所撰《春秋传》,上承程颐,下启元明清三朝的春秋学研究,并成为科举考试的定本。宋人研究《春秋》,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内忧以及辽、金相继勃兴的外患,着力发挥了《春秋》中尊王攘夷的精神,这也构成了胡安国《春秋传》的基本倾向。此外,胡安国又对程颐《春秋》中的某些内容加以发挥,提出了“以夏时冠周月”的观点,引发了元明清三代学者的不断讨论。尤其是胡安国追随《公羊》《穀梁》对条例的重视,主张《春秋》有“一字褒贬”之法,后来朱熹着重对此进行了批评,并基于《左传》详于记事的立场,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春秋思想,形成了区别于程颐、胡安国的另一派重要的春秋学流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感的政治与道德生命的盈减之道
    隋思喜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37-45. 
    摘要 ( 138 )   PDF(pc)(612KB) ( 467 )   PDF(mobile)(612KB) ( 1 )   收藏
    现代社会遭遇道德实践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伦理实践背后的生命秩序观念出现了危机。儒家在天地秩序的心灵化和心灵秩序的身体化的双重逻辑关系中理解生命秩序的问题,将生命秩序视为一种道德的秩序。在儒家,规划道德生命养成事业的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而养成崇高与圆满之道德生命的实践方式则被称为“礼乐教化”。在实践原则上,儒家主张“礼主其减,乐主其盈”,认为礼乐教化具有一种养育道德生命秩序的盈减之道。在实践逻辑上,儒家主张“礼乐之说,管乎人情”,认为礼乐教化以调节、运转与安顿人的情感为实践的根本问题,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的政治”。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教化,其合理性在于引导人们凭借自身的力量而自觉地走上自我完善之路。这一思想能够为现代社会道德生命秩序的养成提供良好的行动之洞见,进而为现代人的生命之自我安顿开辟出既洋溢自然活泼之情感生机,又充盈文明教化之理性修为的实践道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安全与应急治理研究
    社区应急志愿者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的Nvivo质性研究
    汪伟全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46-55. 
    摘要 ( 280 )   PDF(pc)(804KB) ( 286 )   PDF(mobile)(804KB) ( 9 )   收藏
    我国社区应急志愿者参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反映出社区应急志愿服务具有反应迅速、因地制宜、成本较低等优势。当前国内学术界对社区应急志愿者在概念界定、参与机制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存在缺失。影响参与社区安全治理的核心因素有七项,按影响程度从高至低依次为“奉献意识”“社会激励”“身份认同”“情感体验”“物资保障”“爱国主义”及“道德意志”;次核心因素有六项,按影响程度从高至低依次为“感恩之心”“乐观积极”“家庭激励”“学习动机”“制度保障”及“管理保障”。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社区应急志愿者的日常服务之中,彼此间绝非割裂存在,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交互状态。面对突发性公共危机带来的挑战,社区应急志愿组织及相关志愿者应把握时机,找准组织及个体定位,实现社区应急管理的“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从而推动社区应急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卫生危机下社区治理的风险透视及规避逻辑
    范 慧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56-62. 
    摘要 ( 146 )   PDF(pc)(574KB) ( 199 )   PDF(mobile)(574KB) ( 4 )   收藏
    风险社会是对传统治理秩序的解构及重构。面对公共卫生危机的风险特性及其衍生的次生风险,社区仍暴露出治理风险意识缺位、治理主体结构失衡、治理机制衔接不畅以及治理应急能力缺乏等四重风险。要真正防范和规避公共卫生危机引发的风险,社区治理需完成从管理嵌入型向共同体内化型治理意识转变,从单向问责型向风险共担型治理主体转变,从行政管制型向德法并济型治理机制转变,从传统应急型向专业预警型治理能力转变,进而形成“风险识别—精准防控”风险规避逻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宋全成 甘月童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63-72. 
    摘要 ( 116 )   PDF(pc)(495KB) ( 182 )   PDF(mobile)(495KB) ( 1 )   收藏
    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受个体因素、流迁因素和职业背景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当前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就业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医疗保障覆盖率较高;职业与行业分布较为集中,在高技术含量行业就业的比例较低;农村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需提升,权益意识有待加强;工资收入受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所从事的行业、就业身份以及流迁因素的多重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社会支持政策,提高劳动年龄女性流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监督用工单位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保证适龄流动人口的稳定就业和合法权益;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适龄流动人口尤其是女性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增强流动人口的就业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社会学视野下的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何雪松 覃可可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73-79. 
    摘要 ( 139 )   PDF(pc)(510KB) ( 189 )   PDF(mobile)(510KB) ( 2 )   收藏
    没有县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大国治理的现代化就没有了基础支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无从实现。面向2035年的远景目标,提升县域社会治理的水平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重申城乡社会学这一传统可为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面对来自流动化、市场化、金融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县域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因县施策与分类治理、统筹城乡与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着力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法学前沿问题研究
    WTO临时上诉仲裁机制:性质、困境和前景
    刘 瑛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80-89. 
    摘要 ( 228 )   PDF(pc)(763KB) ( 573 )   PDF(mobile)(763KB) ( 125 )   收藏
    在上诉机构停摆的困局下,部分WTO成员达成《依据DSU第25条的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MPIA),创设了临时上诉仲裁机制。MPIA不是国际条约,而是符合DSU第25条的上诉机构程序的替代。它依循上诉机构程序,又尝试针对上诉机构改革中的若干焦点问题,特别是超时和审查范围问题,作出制度设计尝试。尽管作为新生事物,临时上诉仲裁机制在参加成员、程序启动、经费和秘书支持等方面面临困难,但鉴于临时上诉仲裁机制功能的重要性和制度的创新性,临时上诉仲裁实际运作后会吸引更多成员的加入和适用,运作中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前景依然光明。MPIA的成就取决于其实际运作情况与是否能在解决具体争端的同时提供一致性和确定性的规则解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国法域外适用视域下的管辖权规则体系
    孙尚鸿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90-98. 
    摘要 ( 174 )   PDF(pc)(566KB) ( 270 )   PDF(mobile)(566KB) ( 3 )   收藏
    内国法域外适用的核心在于内国立法管辖权如何在域外得以确认和实现。相关问题的解决超越了传统国际私法上冲突规范的功能和方法路径,应当在宏观管辖权规则体系下,运用执行管辖权为相关保障的体系化逻辑,以立法管辖权合理拟制为基点,以司法管辖权确定行使为切入点。应注意到内国法域外适用的领域往往与他国管辖利益有所关联并容易引发关注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类型法律关系自身属性及所涉内国法域外适用的需求出发,在对相关利益需求予以平衡取舍、顾及国际法准则及礼让互惠等考量的基础上对诸种管辖权进行确立与行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基础设施与产能过剩:一个基于市场博弈结构的分析框架
    皮建才 卜 京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99-109. 
    摘要 ( 131 )   PDF(pc)(748KB) ( 131 )   PDF(mobile)(748KB) ( 2 )   收藏
    基础设施和政策性补贴的组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能过剩,需要从理论上给出具体的作用机制。考虑到我国的市场规模足够大,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第一,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社会福利。第二,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成本差异比较小时,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会加重两个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当该成本差异比较大时,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会加重国有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但是会降低民营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第三,即使在基础设施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不同的行动次序也会造成不同企业产能过剩程度和社会福利大小程度的不同,这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先动优势和民营企业的效率优势的互相作用最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治理产能过剩时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的差异性,也需要考虑不同企业的异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金融发展对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
    黄凯南 郝祥如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110-121. 
    摘要 ( 478 )   PDF(pc)(642KB) ( 708 )   PDF(mobile)(642KB) ( 45 )   收藏
    近年来,我国数字金融发展迅速,深刻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尤其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数字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研究显示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但总体上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更大。具体来看,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影响更大,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数字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居民收入、降低家庭面临的不确定风险来促进城镇居民家庭消费,通过便利支付、缓解流动性约束来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消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发展格局下地摊经济对中小企业的赋能作用
    孙艳丽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122-130. 
    摘要 ( 215 )   PDF(pc)(838KB) ( 797 )   PDF(mobile)(838KB) ( 4 )   收藏
    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吸纳就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为实现“六保”“六稳”目标,地摊经济发展政策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但它面临的技术管理和行业竞争等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供需理论分析地摊经济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作用关系,采用DID模型分析新发展格局下地摊经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结合SWOT分析,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中小企业地摊经济创新发展策略。新发展格局下地摊经济为中小企业的生存、突围、成长不断赋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九一八事变90周年专题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殖民统治中国东北的构想与实施
    臧运祜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131-139. 
    摘要 ( 657 )   PDF(pc)(854KB) ( 1279 )   PDF(mobile)(854KB) ( 10 )   收藏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以后,扶植与承认伪满洲国以实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应该作为九一八事变史乃至“十五年战争史”①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战之后的1920年代,日本通过两次“东方会议”确立了以奉系军阀作为代理人来发展“满蒙权益”以及不惜分离满蒙的政策。九一八事变前夕,关东军已经构想了由日本人来统治并最终占领满蒙地区的方案;发动事变后,关东军与陆军中央迅速共同确定了先占领满蒙、再扶植中国傀儡政权的方针,并在侵占东北三省之后,以逼签的“日满密约”成立了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斋藤内阁以“焦土外交”和逼签《日满议定书》的方式承认了伪满洲国,并为此悍然退出了国际联盟;此后又以“八八决议”确立了统治伪满洲国的政策与体制。冈田内阁时期又确立以“对满事务局”和由关东军司令官兼任的“驻满大使”,来实施对伪满帝国的间接殖民统治。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对于中国东北殖民统治的构想与实践,为十五年战争期间对中国及亚太地区的继续统治提供了范例和借鉴,具有开端与启后的重要历史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秩序、“满蒙权益”、反苏防共: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认知逻辑
    宋志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140-148. 
    摘要 ( 154 )   PDF(pc)(790KB) ( 531 )   PDF(mobile)(790KB) ( 3 )   收藏
    九一八事变的直接发动者是关东军,但真正酿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是日本国家整体对外认知上的错误。自认对日本“不公”的国际秩序观、“满蒙权益”论和认为苏联及共产主义“威胁”日本的反苏防共意识,构成了一战后日本对外认知的核心。而这三大错误认知逻辑的发展、交错及合流,正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深层原因。上述错误的认知逻辑不仅存在于日本的学者、政治家和军人之中,并渗透到了民间,成为日本朝野的认知共识。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的日本社会动荡,促使日本将这些错误的对外认知逻辑付诸行动,酿成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雨欲来风满楼: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积极满蒙政策”与军权强势之契合
    王希亮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149-160. 
    摘要 ( 224 )   PDF(pc)(1207KB) ( 400 )   PDF(mobile)(1207KB) ( 2 )   收藏
    日俄战争后,日本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为桥头堡,以官民资本为经济后盾,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要挟筹码,对中国东北展开了长达25年的殖民经营。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不仅在政治、外交、军事上占据了居高临下的强势地位,而且在经济领域几乎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1920年代后期,以对华强硬派著称的田中义一登台组阁,为了应对国内经济困顿、政治动荡、民心不稳等各种危机,田中内阁出台“积极满蒙政策”,推行对华“强硬外交”,旨在利用高压手段攫取在中国东北的更大权益,进而转嫁国内各种矛盾。与此同时,以一批陆、海军中下级军官及社会右翼势力为骨干力量,在日本国内掀起了“统帅权独立”论争以及“日本国家改造运动”,论争和运动的目标直接指向大正时代以来的宪政体制,主张对内铲除政党财阀、树立军人内阁;对外煽动武力吞并东北、割裂中国版图。行政权与军权在侵略扩张目标上之契合,表明九一八事变绝非“关东军独走”所致,而是日本军政各界践行大陆政策的主观必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论建设历程
    新时代习近平对文艺工作者的新要求
    丁国旗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161-170. 
    摘要 ( 154 )   PDF(pc)(614KB) ( 204 )   PDF(mobile)(614KB) ( 1 )   收藏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其有关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尤其是文艺创作者,提出并阐述了许多符合新时代文艺发展需要的具体要求。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方法、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这四项内容,是支撑其整个文艺论述的四梁八柱,是其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根本要求,为创作优秀作品、多出文艺精品指明了出路和办法,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好地认识自身身份定位、繁荣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人新话语新文艺与国家的艺术想象——对新文艺发展道路早期探索的思考之一
    范玉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171-182. 
    摘要 ( 92 )   PDF(pc)(684KB) ( 173 )   PDF(mobile)(684KB) ( 1 )   收藏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文艺发展道路的早期探索实践表明,从最初倡导文艺大众化到明确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并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逐渐形成“人民文艺”,到最终围绕“文艺和人民”的关系,在凸显文艺的政治向度中,初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因为成功处理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使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有了航标和锚定,从而夯实了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的第一层主要内涵和价值诉求。这条道路保障了新文艺在新人新道德新话语和国家艺术想象中始终高扬文艺的人民性,推动文艺发展在守正与创新的价值诉求中走上文艺的正途,在创作者和接受者(消费者)互为主体的间性共在中,引导中华民族实现社会的解放、国家的富强,涵养了昂扬的民族精神,彰显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使命担当。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探索的复杂性、艰巨性及其对“新”的价值追求,对今天立足新方位建构广阔的文艺发展道路有着深刻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成熟
    季水河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183-195. 
    摘要 ( 83 )   PDF(pc)(649KB) ( 501 )   PDF(mobile)(649KB) ( 3 )   收藏
    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走向了成熟。成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化批评范畴的形成,二是中国化批评标准的确立,三是中国化批评理论的建构。成熟的标志性成果是蔡仪《新艺术论》的出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及“序言”的问世。成熟的意义表现在纠正了革命文学时期认识的偏差,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理论基础,引导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代文学研究
    《逍遥游》英译若干问题述论
    于雪棠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196-204. 
    摘要 ( 212 )   PDF(pc)(704KB) ( 549 )   PDF(mobile)(704KB) ( 7 )   收藏
    《逍遥游》篇题的多种英译揭示了题旨的丰富意蕴,有的翻译富有启发性。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中国学者,其英译多将“逍遥”与乐相关联,而英美学者则否。对关键词如“逍遥”“游”“鲲”“化”“无己”等的英译,可以寻绎出中西学术及文化语境的差异。对《逍遥游》文本,葛瑞汉和梅维恒的英译做了改动,林顺夫对此做了详细评析,其评论有助于认识《庄子》文本的特殊性,也提示我们应当尊重文本的本来面目,不要对文本做主观任意的改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宋八大家”的经典化流程
    于景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4):  205-214. 
    摘要 ( 187 )   PDF(pc)(664KB) ( 378 )   PDF(mobile)(664KB) ( 2 )   收藏
    “唐宋八大家”在散体古文方面所占据的典范地位是经过长期的经典化流程后才形成的,其中南宋时期是其经典化流程的开端,金、元时期是其经典化流程的继续,明代是其经典化的确立时期,其标志是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散文选本的诞生;清代是其经典化的进一步强化时期。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文学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虽然“唐宋八大家”成员在散体古文方面的成就、地位及受到的尊崇程度有所不同,但是与其他作家相比,他们都不失为经典作家,因此,列入“八大家”之中均不是浪得虚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