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美两国网络犯罪立法各有特点,也在趋同化发展,二者立法历程、立法体系和大部分犯罪的罪状规定相似,反映了网络犯罪立法的国际发展趋势。美国网络犯罪立法较早突破了延伸适用传统犯罪立法的观念限制,设立了侵入计算机、破坏计算机、非法提供设备、身份盗窃、计算机相关诈骗、侵犯通信等独立的网络犯罪,所设立的犯罪大多属于行为犯、积量犯,其立法及其司法实践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价值。我国网络犯罪立法的新近发展是信息发达国家网络犯罪立法发展的必经阶段,标志着进入了网络犯罪立法新进程。未来我国网络犯罪立法的发展不应受限于延伸适用传统犯罪立法的教义学理论框架,应当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设立必要的新网络犯罪,并与传统犯罪立法的合理扩张解释适用相互协调,对网络犯罪进行全面规制。
中图分类号:
[1] | 付立庆. 间接正犯概念的必要性及其具体判断[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78-87. |
[2] | 曹胜军, 常保国. 监察法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衔接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4): 88-92. |
[3] | 卫磊. 刑事政策视域下的刑法立法解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3): 107-110. |
[4] | 赵小锁. 论刑法价值冲突的协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80-82. |
[5] | 骆群. 环境犯罪成立标准前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1): 59-61. |
[6] | 孙文红, 李美荣.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认罪与和解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64-68. |
[7] | 赵颖. 外逃贪官引渡与我国的刑法完善[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6): 79-82. |
[8] | 张小虎.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进程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88-94. |
[9] | 许富仁. 死刑存在的合法性及范围[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128-132. |
[10] | 屈琦. 论在刑法中引入职前受贿罪[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2): 85-89. |
[11] | 张云鹏. 死刑限制的刑事一体化思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78-80. |
[12] | 石英. 论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保障[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6): 33-38. |
[13] | 阎二鹏. 法教义学视角下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省思——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73-79. |
[14] | 李立丰. 美国刑法中的共犯认定标准——以加利福尼亚州相关司法实践为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80-86. |
[15] | 骆群. 受贿罪刑罚配置发展中的立法思辨[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4): 92-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