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9-30 上一期   
    重思哲学经典问题
    马克思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与自由的价值指向
    李淑梅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5-11. 
    摘要 ( 252 )   PDF(pc)(496KB) ( 426 )   PDF(mobile)(496KB) ( 9 )   收藏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公式宣称,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各有不同的收入源泉,他们各自得其应得的份额,各种收入形式体现着各方的应得。马克思指出,这个公式是对颠倒的经济现象的描述,是拜物教观念。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假象揭露了资本强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预示了建立满足人们各种需要、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的历史必然趋势。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采取本质和现象辩证统一的方法阐明事实和价值的关系,由理论界关注的资本主义分配规范转向探索超越经济强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根本路径,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重建分配规范并将其与每个人自由发展的价值目标结合起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柏拉图《国家篇》中的正义与问题
    龚 群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12-19. 
    摘要 ( 380 )   PDF(pc)(552KB) ( 1185 )   PDF(mobile)(552KB) ( 6 )   收藏
    柏拉图的《国家篇》主要讨论了两种正义:智者们提出的粗俗的正义和柏拉图式的正义。色拉叙马霍斯、格劳孔、阿得曼托斯等智者的观点是,行事正义使人不幸福而行事不正义却使人幸福。在智者们的论述中,包含着一个更为基本的论点:正义的人不做不道德或非法的事,而不正义的人则相反,这被认为是粗俗的正义概念或正义观。柏拉图认为,从粗俗的正义本身无法回答智者们提出的正义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为了回应智者们的问题,柏拉图提出正义概念。柏拉图式的正义涉及两个部分:城邦共同体的正义和个人灵魂的正义,或称大字的正义与小字的正义。在柏拉图看来,这两者类似并且内在一致。柏拉图式的正义为理智、勇敢和节制三种德性所建构。在柏拉图看来,无论是在国家统治者那里,还是在个人灵魂中,如果理智或理性占主导地位,其他两种德性赞助理智德性,则这个国家就是正义的,个人灵魂是正义的。然而,通过对柏拉图式正义的分析可以看出,柏拉图的正义没有回答智者们提出的问题。并且,从实质上看,柏拉图的正义只是一种虚构,起实质性作用的是理性或理智德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视角中的意识形态与现代世界
    吕春颖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20-26. 
    摘要 ( 159 )   PDF(pc)(539KB) ( 261 )   PDF(mobile)(539KB) ( 11 )   收藏
    意识形态在现代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在不同的现代社会系统中凝聚共识,起到塑造不同群体、构建与群体相配套的总体性信念并引领具体实践的功能。意识形态还能同现代国家形制的诞生和存续发生密切关联。作为总体性实践理论,国家意识形态不但在国家的统一、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维系共识的功能,还能有效地引领国家范围内的总体性实践。不过,由于国家在现代世界中拥有最高主权地位,国家意识形态对于特殊性的坚持也是引发国家间分歧并造成某些世界性纷争的根源。理解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和相对独立性,解析其理论构成环节,厘清国家意识形态之间分歧的层次,并据此构思一些可行的超越途径,是促进现代世界趋向美好未来的重要理论工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践哲学之诠释学路径——以叙事逻辑为中介
    刘 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27-35. 
    摘要 ( 145 )   PDF(pc)(587KB) ( 523 )   PDF(mobile)(587KB) ( 2 )   收藏
    作为对“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个实践问题的理论化解答,实践哲学的抽象性与实践的具体性之间存在着鸿沟,致使实践哲学无法切实地表现和理解实践,以致于难以完成其根本任务——指导实践。实践诠释学能够承担实践理论的普遍性和实践本身的特殊性之间的中介功能。它通过叙事的逻辑,一方面对象化地再现出实践的完整过程,另一方面表达出实践中多重的因果关系和意义关系,从而能够切实地把握实践。而且,在叙事逻辑的框架下,可以构造出适用于实践过程本身的实践理性模式。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理论困境,在其诗学中通过叙事逻辑得到部分解决。这个思路启发保罗·利科构建出基于叙事理论的实践诠释学,这一路径的诠释学也凸显出诠释学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双重特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阐释学研究
    论阐释的辩证平衡
    南 帆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36-41. 
    摘要 ( 120 )   PDF(pc)(588KB) ( 198 )   PDF(mobile)(588KB) ( 1 )   收藏
    张江教授的《再论强制阐释》接续了《强制阐释论》的主题,并且拓展了理论纵深。借助心理学研究,张江深入揭示了“强制阐释”的任性、固执包含的心理原因,细致地阐述了阐释的活跃与“强制阐释”之间的辩证平衡。阐释史表明,某些“强制阐释”带有“生产性”特征,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仍然可能补充和扩张思想空间,重新确定阐释对象;另一些条件下,“强制阐释”也可能产生积极后果,譬如利用种种惊世骇俗的阐释惊醒世人。“强制阐释”始终是一个刺眼的偏见,但是,完整地考虑周围思想环境的种种复杂关系,或许可以合理地认识、处置甚至利用这个偏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强制阐释的意义生产工艺学批判
    刘方喜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42-50. 
    摘要 ( 133 )   PDF(pc)(574KB) ( 79 )   PDF(mobile)(574KB) ( 2 )   收藏
    强制阐释的主观化、相对化与无视语言这种意义生产工具的物质性、社会性约束相关,并与消费社会转型中接受的绝对化相互影响。处于上升期的资本主义具有客观倾向,在逐步走向衰亡的进程中则呈现出主客体二分而越来越主观化的倾向,反启蒙、反理性主义的接受美学尤其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强制阐释主观化的无边膨胀,乃是晚期资本主义试图通过消费社会转型克服而又无法摆脱的现实危机的表征。生产的机器工艺方式开启了现代文化大众化、平等化发展趋势,而文化生产为资本增殖服务的社会方式则又与之存在对抗性。消费社会中生产者、作者地位的下降不过表明他们更深地从属于资本而已,而貌似被抬高的读者作为消费者也只是资本增殖的一个环节而受制于资本。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重构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批判性地反思强制阐释的主观化等倾向,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众传媒的社会学理论解读
    大众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卢曼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
    秦明瑞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51-65. 
    摘要 ( 345 )   PDF(pc)(686KB) ( 817 )   PDF(mobile)(686KB) ( 17 )   收藏
    在卢曼的系统论视角下,作为功能系统的大众媒体按照自身逻辑运行,即在自身密码信息/非信息和纲领(节目栏目)的基础上生产和传播信息。大众媒体的信息主要来自外部世界,又不同于外部世界。通过这种操作,大众媒体与其他功能系统之间的结构耦合关系能够持续刺激社会使其保持清醒,现已发展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系统。发展中国家的大众媒体与其他系统发展存在的非同时性现象可能带来一系列结构摩擦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由与风险:虚拟技术构建下的网络直播社区
    迟 帅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66-73. 
    摘要 ( 196 )   PDF(pc)(548KB) ( 516 )   PDF(mobile)(548KB) ( 14 )   收藏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空间开启了新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模式并拓展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和交流形式,这种改变集中体现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情感交流在线化。网络直播社区的运行存在两种内容生产模式:专业生产和用户生产。从拟剧论的角度来看,二者在内容生产方面各有利弊,因此网络直播社区需要多样化的印象管理和情感整饬策略。总的来说,网络社区运行当中自由与风险并重,虚拟技术带来的风险表现为网络空间在提高人们情感交流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的政治化和商业化风险。人们的生活世界在得到技术支持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系统重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
    二手消费的特征呈现与动力支持:基于“认同—工具—环境”的三维转型
    范和生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74-83. 
    摘要 ( 149 )   PDF(pc)(682KB) ( 840 )   PDF(mobile)(682KB) ( 2 )   收藏
    二手消费的逻辑要义是消费主体根据自身需要购买或错时性租赁前一任消费品持有者永久/阶段性的闲置资源。作为一种相对理性、绿色和“低资本涉入”式的消费选项,其在全球多元化经济业态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当前,国内二手消费在不断发展中表现出四重本土化特征:分享经济壮大弱化排他型交易频率、资源循环“旅行”丰富阶层间消费体验、二手市场广阔促进零工经济兴起、商品趣缘群体扩容刺激消费部落主义生成。因此,针对二手消费内在系统化运作原理,从消费者认同体系更迭、现代性智能工具演进、行动者生活环境调适这三维转型动力间耦合支持的角度出发,能够对二手消费在我国流行的原因和未来走向作出理性判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大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与重建社会性联结——基于成都市社区调查资料的分析
    刘亚秋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84-92. 
    摘要 ( 190 )   PDF(pc)(542KB) ( 322 )   PDF(mobile)(542KB) ( 15 )   收藏
    在由基层政府推动的社区治理中,构建有机的社会性联结是一个重要内容,具体表现为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基层社会力量进行激发和引导,二者构成一股合力,呈现出一种共治的特征。“有机性”指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不再是松散的,而是可以围绕某个任务凝聚成一股合力,助推社会的良性运转。事实上,它在根本上指向一种社会力的产生。社会的有机性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激发,还需要基层群众的积极呼应。基层政府和民众互动的文化机制值得重视,它们围绕着人所形成的文化,包括做事规则、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等,根据不同情境乃至时代而不断调整。有机的社会性在根本上是一个生态系统,在地文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联结作用,是社会有机性的“底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与法治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万 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93-102. 
    摘要 ( 281 )   PDF(pc)(591KB) ( 632 )   PDF(mobile)(591KB) ( 29 )   收藏
    为化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的系统性著作权侵权风险、消解算法偏见,需要改革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已有研究提出了引入“作品性使用”概念、引入“技术性合理使用”类型,将合理使用判定由单项行为考察转为整体结果考察等激进或保守的重塑合理使用制度理论基础的方案。欧盟在2019年通过的《数字单一市场版权指令》中增设了文本与数据挖掘例外。结合我国立法实践与具体国情,建议以《著作权法》第24条第1款第13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为接口,通过修订《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方式,引入数据挖掘专门例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民法典》视野下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与利用
    冉克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103-111. 
    摘要 ( 396 )   PDF(pc)(702KB) ( 839 )   PDF(mobile)(702KB) ( 7 )   收藏
    《民法典》将个人信息仅作为一种民事利益并采用行为规制模式予以保护,将有利于协调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自由之间的冲突。个人隐私信息属于隐私权与个人信息的重叠领域,在数字化时代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法律既要保障隐私信息主体的人格尊严和人格自由,又要促进信息业者对于隐私信息的收集与利用。《民法典》第1034条第3款为隐私信息提供的单一的权利优先的保护模式,不仅难以为不同类型的个人隐私信息提供差异化保护,而且会削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基础。在《民法典》视野下,个人隐私信息可以被划分为敏感隐私信息与非敏感隐私信息,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与利用应当结合社会的正常交往、交易关系以及公共利益三个因素,从而分别对《民法典》有关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条款进行动态化的阐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刑法热点问题研究
    反腐败刑事政策时代转型的逻辑与法治化思考
    孙国祥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112-122. 
    摘要 ( 134 )   PDF(pc)(678KB) ( 224 )   PDF(mobile)(678KB) ( 2 )   收藏
    作为国家腐败治理的方针和对策,反腐败刑事政策事关刑罚对象的划定和惩罚手段的选择。反腐败刑事政策的流变,源于党和国家对腐败治理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也是反腐败战略目标以及体制机制不断转型的产物。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以及积极治理主义的理念,正推动着反腐败刑事政策的时代转型。反腐败刑事政策的转型必须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反腐理论,将反腐败刑事政策转型纳入法治的轨道,坚持以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反腐败,实现刑事政策的法治化,需要厘清反腐败刑事政策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不同定位。腐败犯罪的立法修正,应当是党和国家的反腐败刑事政策的立法转化。刑事司法中的反腐败刑事政策,只能在罪刑法定原则的框架下、在刑法规范限定的范围内发挥规范适用的指导作用,而不能直接替代规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美网络犯罪立法比较及给我国的借鉴
    皮 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123-134. 
    摘要 ( 310 )   PDF(pc)(596KB) ( 429 )   PDF(mobile)(596KB) ( 6 )   收藏
    中美两国网络犯罪立法各有特点,也在趋同化发展,二者立法历程、立法体系和大部分犯罪的罪状规定相似,反映了网络犯罪立法的国际发展趋势。美国网络犯罪立法较早突破了延伸适用传统犯罪立法的观念限制,设立了侵入计算机、破坏计算机、非法提供设备、身份盗窃、计算机相关诈骗、侵犯通信等独立的网络犯罪,所设立的犯罪大多属于行为犯、积量犯,其立法及其司法实践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价值。我国网络犯罪立法的新近发展是信息发达国家网络犯罪立法发展的必经阶段,标志着进入了网络犯罪立法新进程。未来我国网络犯罪立法的发展不应受限于延伸适用传统犯罪立法的教义学理论框架,应当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设立必要的新网络犯罪,并与传统犯罪立法的合理扩张解释适用相互协调,对网络犯罪进行全面规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平台边界选择与平台生态治理
    杨蕙馨 宁 萍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135-144. 
    摘要 ( 282 )   PDF(pc)(691KB) ( 527 )   PDF(mobile)(691KB) ( 6 )   收藏
    淘宝网平台的纵向案例分析与讨论发现:在不同的平台生态治理目标下,平台可以通过市场边界选择和资源边界选择来激励和控制互补商行为,实现平台生态治理。市场边界选择包括进入基础服务市场、进入互补市场和市场分割等,平台应该尽量避免在稳定成长期之前进入互补市场。资源边界选择包括平台资源开放度和分销渠道开放度,一方面,应该将平台开放度的各个维度复合使用,形成各维度之间的协调和制衡;另一方面,平台调整资源获取门槛可能不适合平台稳定成长期的平台生态治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益型企业家精神视角下可持续共享价值创造的逻辑与实现
    陈 劲 阳 镇 尹西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145-157. 
    摘要 ( 192 )   PDF(pc)(747KB) ( 310 )   PDF(mobile)(747KB) ( 6 )   收藏
    在平台企业主导的共享经济时代,企业逐步进入了由共享价值创造逻辑主导的新理论范式阶段。然而商业实践中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与异化现象仍然层出不穷,进一步引发“共享价值创造可持续性悖论”,共益型企业家精神则成为破解悖论的企业家精神新范式。共益型企业家精神要求实现创业企业家精神主导的商业企业与社会企业家精神主导的社会创新创业的均衡化融合,创造整合性、可持续的共享价值,实现企业可持续的综合绩效,并在价值创造逻辑、制度运行逻辑、企业与社会认知逻辑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等多层次实现综合变革,依托于共益企业这一全新的组织载体予以实现,最终破解共享价值创造悖论。未来,共益型企业家精神的加速涌现需要建立中国特色共益型企业家精神的制度保障、社会认知与共益型组织的评价认证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本源性探讨——基于劳动价值论视角
    白雪秋 包云娜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158-163. 
    摘要 ( 180 )   PDF(pc)(517KB) ( 139 )   PDF(mobile)(517KB) ( 8 )   收藏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新发展阶段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准确识别其收入差距本源,有助于明晰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基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乡劳动差异,分析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四大本源性因素:城乡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能力的差异、城乡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的跨越障碍、城乡剩余劳动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创造的价值归属差异以及城乡剩余劳动的资本转化差异,进而提出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算法主导下的平台企业劳动关系与治理路径
    徐景一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164-171. 
    摘要 ( 232 )   PDF(pc)(538KB) ( 569 )   PDF(mobile)(538KB) ( 8 )   收藏
    随着平台经济的迅猛发展,算法技术逐渐成为型塑平台企业与劳动者关系的中轴与秩序性框架。以劳动过程理论的“技术—控制—关系”研究框架对平台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平台“核心—边缘”的网络化生产组织形式生成了平台企业“概念—执行”的劳动分工形式与“核心—边缘”的劳动过程层级,处于核心层级的平台资本依托算法技术在劳动过程管理、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上掌握着绝对控制权,进而建立起资本对于劳动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资本主导下的劳资权力关系失衡与利益关系失衡。针对此问题,政府亟须对平台资本进行反垄断监管与扩大平台劳动者社会保障权益覆盖范围;平台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治理与行业自律体系建设;基层工会创新组织模式与构建平台集体协商机制,从而矫正平台企业劳资失衡关系、促进平台经济整体生态和谐共生,推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新论
    康熙帝对三藩余部的处置
    刘小萌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172-183. 
    摘要 ( 194 )   PDF(pc)(1281KB) ( 744 )   PDF(mobile)(1281KB) ( 5 )   收藏
    利用内务府档案就康熙帝对三藩余部的处置问题进行考察,发现清廷的基本对策就是首恶严惩、宽严相济;分散各处,不使聚居。清廷根据三藩余部与罪藩关系的亲疏、罪过的轻重,酌情处置:或编入京旗汉军、八旗驻防、各地绿营,或编入内务府管领、庄屯,或安插东北台、站。清廷此举影响深远:消除了三藩余部尾大不掉的隐患;加强了南北疆军事防御;为中俄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不失为清朝统治由大乱走向大治的一项卓有成效的战略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军饷与税收:民国时期四川军队与商人的关系——以江津商业档案为中心
    曹树基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184-197. 
    摘要 ( 280 )   PDF(pc)(964KB) ( 689 )   PDF(mobile)(964KB) ( 6 )   收藏
    1912—1934年四川地方政治形态的演变是循着“军饷—税收”框架展开的。江津商业档案展示了民国初年“地方动乱—赋税归零—财政军事化”的基本框架。借助便捷的金融工具,军饷与地方税收似乎在形式上脱钩,表面仍维持一个现代国家正常的财政体系,但实际上,金融工具却加强了其军饷征收的便捷性,反而促进了财政军事化进程。黔军进入江津以后,原来的“军饷—税收”结构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军饷—杂捐”结构。地方税收加重,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如果将轻税时代商帮与商会活动的性质视作商人自治的话,那么在以重税为特征的“军政一体化”时代,商帮与商会的活动,与其说是自治,不如说是救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对北伐进军京津的干涉与影响
    王美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5):  198-208. 
    摘要 ( 305 )   PDF(pc)(833KB) ( 193 )   PDF(mobile)(833KB) ( 4 )   收藏
    面对北伐进军京津的局面,日本田中内阁采取了两次出兵山东、增兵京津、联合列强共同采取军事行动等政策。在政治上,向中国各方提出“五一八备忘录”,采用武力威胁手段,以东北主人的姿态“维持满洲治安”。在二次北伐的过程中,田中内阁对张作霖亦非全然支持,在要求奉军弃守京津、尽快出关问题上,采取了政治警告与武力威胁双管齐下的政策。在威逼张作霖不战而离京出关的同时,警告北伐军不得逾越山海关进入东北。北伐军接受日本与张作霖之意向,终由阎锡山接收京津,并决定北伐止步山海关。日本的干涉实质是以武力阻挠北伐统一东北,并严重地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这构成北伐不能武力统一东北的重要外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