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强制阐释的主观化、相对化与无视语言这种意义生产工具的物质性、社会性约束相关,并与消费社会转型中接受的绝对化相互影响。处于上升期的资本主义具有客观倾向,在逐步走向衰亡的进程中则呈现出主客体二分而越来越主观化的倾向,反启蒙、反理性主义的接受美学尤其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强制阐释主观化的无边膨胀,乃是晚期资本主义试图通过消费社会转型克服而又无法摆脱的现实危机的表征。生产的机器工艺方式开启了现代文化大众化、平等化发展趋势,而文化生产为资本增殖服务的社会方式则又与之存在对抗性。消费社会中生产者、作者地位的下降不过表明他们更深地从属于资本而已,而貌似被抬高的读者作为消费者也只是资本增殖的一个环节而受制于资本。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重构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批判性地反思强制阐释的主观化等倾向,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1] |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
[2] |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
[3] |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
[4] |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
[5] |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
[6] |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
[7] |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
[8] | 卓今.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9-190. |
[9] | 刘俐俐. 中国文学场域视野下文学评奖综合考察的理论发现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53-161. |
[10] | 张利群. 《文心雕龙》“物色”说之“感物”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62-169. |
[11] | 单小曦.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9-191. |
[12] | 王若存, 别君华. 中国新媒介文艺史研究的理论起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8-207. |
[13] |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
[14] |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
[15] |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