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张江教授的《再论强制阐释》接续了《强制阐释论》的主题,并且拓展了理论纵深。借助心理学研究,张江深入揭示了“强制阐释”的任性、固执包含的心理原因,细致地阐述了阐释的活跃与“强制阐释”之间的辩证平衡。阐释史表明,某些“强制阐释”带有“生产性”特征,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仍然可能补充和扩张思想空间,重新确定阐释对象;另一些条件下,“强制阐释”也可能产生积极后果,譬如利用种种惊世骇俗的阐释惊醒世人。“强制阐释”始终是一个刺眼的偏见,但是,完整地考虑周围思想环境的种种复杂关系,或许可以合理地认识、处置甚至利用这个偏见。
中图分类号:
[1] |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
[2] |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
[3] |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
[4] |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
[5] | 范玉刚. 彰显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性的三个维度[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80-190. |
[6] | 刘阳. 事件的影像—剧场维度与历史主体经验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5): 191-200. |
[7] | 赖大仁. 当代文学阐释论研究中的“本体阐释”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0-178. |
[8] | 卓今.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 0(2): 179-190. |
[9] | 刘俐俐. 中国文学场域视野下文学评奖综合考察的理论发现与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53-161. |
[10] | 张利群. 《文心雕龙》“物色”说之“感物”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62-169. |
[11] | 单小曦. 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79-191. |
[12] | 王若存, 别君华. 中国新媒介文艺史研究的理论起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 0(6): 198-207. |
[13] | 毛宣国. 经学阐释背景下的孔颖达诗学理论及其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65-176. |
[14] | 于雪棠. 儒道两种视角的“在宥”阐释——兼及文本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77-185. |
[15] | 程勇. 论理学文论话语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5): 186-1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