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承接启蒙自古就有的哲学与宗教、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谢林所谓探究具体存在的肯定哲学与探究概念、本质的否定哲学之间的张力,马克思立足于特殊与普遍、经验与超越之间的张力结构,对施蒂纳沿着声扬具体存在之论发展为否定普遍、超越维度的唯一者逻辑的做法提出尖锐批评。从理性启蒙与德性启蒙统一、生产力与道德协调一致的角度来看,施蒂纳推进启蒙的方案是极端的,会导致各种虚妄,招致规范性维度、理想性维度的丧失从而招致虚无主义。物质偶像、精神偶像必须祛除,但物质基础和精神理想必须维护。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表明,只有在合理维持特殊与普遍、经验与超越之间张力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找到启蒙的合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
[1] | 杨淑静. 诸精神的游荡:从“唯一者”到“幽灵”———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入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4): 29-31. |
[2] | 张亮. 汤普森阶级意识学说的当代审视[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4-5. |
[3] | 陈高华. 马克思的劳动观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从阿伦特的视角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13-16. |
[4] | 冯婷. 文人政治批判:从托克维尔到欧克肖特[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28-32. |
[5] | 那薇. 庄子与海德格尔在不可知论方面的相互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4): 11-16. |
[6] | 徐珂. 解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综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22-28. |
[7] | 韩文君. 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15-20. |
[8] | 张一兵. 反对景观统治的地理心理学与革命游戏——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5-12. |
[9] | 李西祥. “实体即主体”:齐泽克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黑格尔本质逻辑[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 0(2): 13-20. |
[10] | 王成军. 莱维纳斯现象学语境中的劳动[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23-27. |
[11] | 王玉红, 张士清. 现代性图景中的两种世界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5): 48-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