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001-6198 CN 21-1012/C
导航切换
社会科学辑刊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沿革
期刊荣誉
编 委 会
编辑部成员
学术指导委员会
规章制度
投稿指南
期刊征订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6-23
上一期
本期栏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深入学习阐释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民生三感”问题研究
民事诉讼法修订研究
刑事法律问题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保障研究
中华美学精神与话语体系
传播学研究
近现代史研究
全选:
合并摘要
导出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Select
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赋型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新探
张一兵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5-13.
摘要
(
473
)
PDF(pc)
(643KB) (
416
)
PDF(mobile)
(643KB) (
90
)
收藏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剥削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决定现实生活的性质。这是特定的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商品—市场经济关系场境存在论。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基础,是一种将一切存在赋型为有特定功用的、可变卖的“效用性”关系,或者说是一种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与封建专制下的直接剥夺不同,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会利用买卖关系来占有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这就是资产阶级社会特有的剥削关系。在这种特定的剥削关系之上,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全部观念意识形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党的百年奋斗展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机制与前景研究
吴云志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14-21.
摘要
(
226
)
PDF(pc)
(556KB) (
444
)
PDF(mobile)
(556KB) (
5
)
收藏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总体概括,明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理论伟力和生命活力,同时也辩证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砥砺奋斗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之间的互促共进关系。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展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机制,并对马克思主义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启蒙的合理定位:马克思批判施蒂纳
刘森林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22-31.
摘要
(
207
)
PDF(pc)
(611KB) (
226
)
PDF(mobile)
(611KB) (
2
)
收藏
承接启蒙自古就有的哲学与宗教、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谢林所谓探究具体存在的肯定哲学与探究概念、本质的否定哲学之间的张力,马克思立足于特殊与普遍、经验与超越之间的张力结构,对施蒂纳沿着声扬具体存在之论发展为否定普遍、超越维度的唯一者逻辑的做法提出尖锐批评。从理性启蒙与德性启蒙统一、生产力与道德协调一致的角度来看,施蒂纳推进启蒙的方案是极端的,会导致各种虚妄,招致规范性维度、理想性维度的丧失从而招致虚无主义。物质偶像、精神偶像必须祛除,但物质基础和精神理想必须维护。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表明,只有在合理维持特殊与普遍、经验与超越之间张力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找到启蒙的合理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中国新思路
黎学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32-38.
摘要
(
166
)
PDF(pc)
(537KB) (
310
)
PDF(mobile)
(537KB) (
7
)
收藏
科学与人文的学科分野始自近代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西科学及其实践在全人类生活中建构了具有统治性地位的现代性世界观,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文世界观不同程度被抑制。至斯诺1956年相关论文发表之后,科学与人文关系(对立和融通)成为世界性学术问题。西学东渐的我国近代学人多在欧西的意义上理解科学和现代化,人文的理解则是以儒学为主体的玄学,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欧西科学与中国儒学”关系。二者融通不仅是指两种地理文化的融通,更是指两种社会习俗的融通。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就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并促进中国各项建设取得进展,发掘具有“人文化成”本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多体裁的新时代应用并在制度建设、学校教育、企业文化三个途径上落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入学习阐释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民生三感”问题研究
Select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与国民获得感提升
贾洪波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39-49.
摘要
(
233
)
PDF(pc)
(708KB) (
214
)
PDF(mobile)
(708KB) (
11
)
收藏
自1998年以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由制度创立阶段到三项制度并行分立阶段再到三项制度整合阶段的变迁过程。整个变迁过程呈现出类型上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并举、路径上沿着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待遇支付展开、方向上趋向制度整合、速度上渐进、内容上囊括结构性改革和参数性改革等特征。与此同时,1998—2019年间,由覆盖面和报销比例共同决定的可乘效用函数衡量的国民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获得感也稳步提升。这种提升主要依赖于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对实际医药费用的报销比例、逐步优化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制度、联动改革医疗和医药制度来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对医药费用的报销比例,是进一步提升国民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获得感的重要举措。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获得感、公平度与国民幸福感提升——基于CGSS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
阳义南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50-59.
摘要
(
216
)
PDF(pc)
(873KB) (
561
)
PDF(mobile)
(873KB) (
13
)
收藏
基于CGSS微观调查数据,在运用非线性结构方程模型探察民生公共服务带来的获得感、公平度与被访者幸福感之间内在关联的过程中,二次效应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获得感与幸福感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当获得感持续增加并超过拐点之后方能正向提升幸福感。交互效应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果则表明,公平度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公平度上升能进一步增强获得感、提升幸福感的正向效应。实证结果还进一步明确了获得感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更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这些非线性效应意味着获得感的提升并不必然会增进幸福感。因此,要提高民众幸福感,需持续增加获得感,同时确保获得感增进过程中的公平性是一切措施的重要前提,让人民真正从改革发展中获得实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社会救助中的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研究——基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实证调查
路锦非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60-70.
摘要
(
224
)
PDF(pc)
(636KB) (
62
)
PDF(mobile)
(636KB) (
10
)
收藏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社会救助作为托底民生保障的基础,对精准扶贫、促进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测量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和上海浦东新区社会救助政策实践来设计民生三感测量工具,以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救助对提升获得感有积极正面作用,而具体社会救助项目对民生三感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获得感是基础,对安全感和幸福感均有直接作用;安全感是中间层次;获得感通过安全感的部分中介效应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安全感对幸福感的作用大于获得感。因此,要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应当关注救助效果,重点提升就业救助,提高救助项目分布的科学性并重视通过提升安全感来提高居民的最终幸福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土地流转何以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基于产权认知的视角
刘远风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71-78.
摘要
(
183
)
PDF(pc)
(580KB) (
257
)
PDF(mobile)
(580KB) (
4
)
收藏
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知深刻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价值评判和市场体验,是影响土地流转中农民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土地流转锐化了农民的土地权益获得感,改善了农民的市场体验,从而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能够产生被尊重感、公共事务参与感和“成人之美”的道德感,进而产生自我价值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道德获得感。土地流转中农民获得感的生成过程表明,要锐化与提升农民获得感应注重农民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的情感态度与体验,让惠农举措与农民的思想意识及认知水平相协调。同时,要提升农民获得感不仅要定向、定点地给农民带来实惠,而且要在市场经济中丰富农民的经济机会和集体决策的内容,让农民在亲身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提升政治获得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事诉讼法修订研究
Select
民事程序类型化的基础与逻辑
纪格非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79-89.
摘要
(
245
)
PDF(pc)
(574KB) (
139
)
PDF(mobile)
(574KB) (
4
)
收藏
我国传统民事司法程序的分类存在程序分类导向设定偏差、不同程序的彼此高度同质化、程序匹配与切换不畅、非讼程序及特定类型案件程序发展不足的困境。未来民事程序类型化重构应以当事人主义为核心,立足于完善的案件管理机制,兼顾民事诉讼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来配合实体法权利体系与民事程序的对接工作。民事程序类型化的逻辑重构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展开,重置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的边界,丰富与完善非讼程序及各类程序的匹配和转换机制,并设置类型化案件的特定审判程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独任制扩张的内在逻辑——兼评《民事诉讼法》修订中审判组织形式的变革
胡学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90-100.
摘要
(
275
)
PDF(pc)
(605KB) (
364
)
PDF(mobile)
(605KB) (
4
)
收藏
2021年《民事诉讼法》修订中审判组织形式的变革是民事诉讼在案件类型、审理程序与司法资源上的更精细化配置。真正理解这一变革需要澄清我们过去在合议制度问题上存在的某些误识与误解,矫正以往民事诉讼制度上的“错配”与“虚耗”,从而实现诉讼程序制度更加科学且不失正当性的优化。不宜将独任制扩张理解为解决“案多人少”的一时权宜之计,独任制的扩张符合当今时代司法发展的规律,且与法官员额制、司法责任制的改革路径完全相契合,独任制的适度扩张将有助于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民事诉讼二审独任制适用条件研究——新《民事诉讼法》第41条评注
吴英姿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101-111.
摘要
(
883
)
PDF(pc)
(667KB) (
1228
)
PDF(mobile)
(667KB) (
42
)
收藏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41条规定了二审独任制的适用条件。其中的实体性要件“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包含了实质标准,使司法实践的理解存在不确定性。现代司法制度中的合议制功能是发现不同法律意见的原则性共识,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适用合议制的理由主要不是技术上的疑难复杂,而是法律适用存在相互竞争的理由。只要不存在多个裁判意见交互对话的必要,都可以适用独任制。透过独任制扩张的制度逻辑,可以对二审独任制实体性要件进行规范解释,继而准确理解其他三个程序性要件,防止二审程序中独任制被不当限缩或扩大适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刑事法律问题研究
Select
智慧公诉发展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胡晓霞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112-120.
摘要
(
163
)
PDF(pc)
(608KB) (
297
)
PDF(mobile)
(608KB) (
2
)
收藏
智慧公诉是智慧检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业务和技术的驱动下,智能公诉的理念和定位日趋明确,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呈现出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智慧公诉本身不是目的,它的应用限度既要考虑自身的功能和结构,也要在刑事诉讼的大系统中考虑公平与正义、公开与隐私、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在明确智慧公诉应用条件、场景与限度的基础上,可以规划智慧公诉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未来的智慧公诉建设,应继续完善检察大数据,依法精准保护个人信息,推动智慧公诉建设模式的更新。通过人工智能与刑事公诉的深度融合,为司法公正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无违法性认识减轻处罚之证成
张 旭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121-127.
摘要
(
246
)
PDF(pc)
(494KB) (
352
)
PDF(mobile)
(494KB) (
1
)
收藏
“不知法不免责”与“不知法不为罪”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不能采取单一的非此即彼的方法加以消解,完全考虑或者完全不考虑都会导致紧张关系的加剧。综合权衡法律权威与公众意志、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后,在厘清违法性认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刑法外部和内部均能证明对无违法性认识的行为人予以减轻处罚的合理性。在司法实务中,可以尝试对空白罪状的法定犯、前行为合法而后行为无违法性认识的法定犯、无行业知法义务的法定犯、因生活环境突然变换无违法性认识的法定犯以及因存在违法性继承而无违法性认识的法定犯减轻处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医疗保障研究
Select
居民医保对居民健康及医疗负担的影响——来自门特病患者医疗支出的证据
朱铭来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128-138.
摘要
(
304
)
PDF(pc)
(968KB) (
329
)
PDF(mobile)
(968KB) (
2
)
收藏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为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因此,居民医保是否切实改善了居民的健康状况并减轻其医疗负担需要着重探讨。以政府向居民医保支付的财政补贴作为切入点,随着国家对居民医保补贴的增加,门特病患者的并发症数量显著减少,居民自付医疗费用和实际自付比例却逐渐增加。这说明在此过程中虽然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医疗负担并未减轻。通过进一步分析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情况可知,该结果可能与诊疗过程中居民为享受更高水平的医保报销待遇而发生转移住院的行为有关。因此,完善居民医保制度时须着重调节筹资比例,使其与居民自付医疗费用比例下降相适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中国人口慢性病的总体状况与群体差异
郑 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139-149.
摘要
(
879
)
PDF(pc)
(989KB) (
1435
)
PDF(mobile)
(989KB) (
65
)
收藏
过去二三十年,在人口年龄结构、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中国人口慢性病患病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93年的16.98%下降至2003年的12.33%,而后又上升至2018年的34.29%。从因素分解看,1993—2018年老龄化因素对慢性病的贡献率约为64.1%,非老龄化因素贡献率约为35.9%。在群体差异方面,女性慢性病患病率持续高于男性,但二者差距不断缩小;城镇地区慢性病患病率长期高于农村地区,但近年来农村地区反超城镇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中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高于东部地区;受教育水平低的中老年群体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我们应当针对群体差异开展更加有效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在人口老龄化急剧深化背景下,尤其要高度关注中老年人的慢性病防治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美学精神与话语体系
Select
美之深邃:美学研究中被忽略的重要问题
张 法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150-161.
摘要
(
303
)
PDF(pc)
(823KB) (
570
)
PDF(mobile)
(823KB) (
2
)
收藏
美之深邃,是审美中达到美的极致的暗中动力,它渗透在个人、时代、文化、宇宙之美中,主要与宇宙的深邃相连,但不是各文化建立起来的宇宙观念,而是既与宇宙观念相连又与之有所不同的东西。理解了美之深邃,方能理解审美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现象,如灵感和创新,才能进入美学新的深度中去。特别是关注到美的深邃中出人意外和人不可控的一面,对于美的历史上的产生时刻、美在历史中的变革时刻以及美对于宇宙人生的深邃意义,都会有更深的体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走出透视范式:重构中西艺术比较的视觉逻辑
汤拥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162-173.
摘要
(
186
)
PDF(pc)
(712KB) (
888
)
PDF(mobile)
(712KB) (
10
)
收藏
在中西艺术的比较研究中,视觉形式/空间意识的差异常被视为艺术特征差异的基础,由此展开的分析能够方便地沟通形式特征与文化内涵,却有可能隐含一种以透视为范型的视觉中心主义。巫鸿等学者立足于图像理论的当代发展,对透视范式展开了一系列挑战与修正,不仅拓展了视觉分析的时间向度,也有助于应对跨文化语境下的诸多美学难题。重构中西艺术比较的视觉逻辑,需要打造新的核心隐喻,这不是为静态的比较寻找新的概念工具,而是介入跨文化言说的现场,促成同与异、内与外、古与今更为生动的辩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播学研究
Select
我国未成年人网络情色内容的治理
陈堂发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174-183.
摘要
(
383
)
PDF(pc)
(601KB) (
539
)
PDF(mobile)
(601KB) (
8
)
收藏
我国未成年人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网络情色内容带来的公共健康危机,成为现实的或潜在的受害群体。媒介技术提供了违法犯罪低风险的便利条件及不法行为隐蔽性条件。将倚重刑法制裁作为阶段性治理的策略具有必要性,鉴于保护未成年人作为弱者群体权益的专门法在治理网络情色的法律责任条款设立方面不利于刑事责任的衔接,“父爱主义”作为刑事政策优先的理论解释具有合理性。互联网未成年人情色内容法治路径的优化可侧重细化“罪责相当”的可惩罚性标准,加重黑色利益链主体的相应法律责任,在特定情形下追加强制猥亵儿童罪及增设“传播淫秽、色情物品危害未成年人罪”,并对无控制能力的技术运用明确追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从圈子到关系:智媒时代公私边界渗透及隐私风险
顾理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184-190.
摘要
(
450
)
PDF(pc)
(508KB) (
620
)
PDF(mobile)
(508KB) (
14
)
收藏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边界是研究公民隐私保护的关键问题。在过往的研究中,“边界”多被作为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进行讨论。实际上,传统媒体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圈子”为核心,公私边界相对比较清晰。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网络交往成为一种常态,圈子的边界不断向外渗透扩散,公私边界逐渐消融,而“关系”成为人际交往的核心。随着关系作用的不断增强,隐私主体普遍通过持续的信息交流来维持情感和获取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的隐私实际上完全处于公共领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侵害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现代史研究
Select
日本政府对东北易帜的干涉与九一八事变——兼驳“关东军独走说”
王美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191-199.
摘要
(
581
)
PDF(pc)
(784KB) (
367
)
PDF(mobile)
(784KB) (
18
)
收藏
1928年,面对张学良7月推进的东北易帜,日本出台了《满蒙时局措施方案大纲》,在规定武力阻止南京国民政府“武统”东北的同时,企图趁机解决所谓“满蒙悬案”,并以武力威胁达成首阻易帜的目标。8月上旬,日本政府又通过特派林权助等途径,以武力威胁再阻东北易帜。此间军部与外务省已就当张学良不予合作时将以武力侵略的方针逐渐达成共识。此后,张学良暗中推进和谈,于12月底决然易帜。日本由此判明张学良对日积怨极深,以首相兼外相通过驻奉总领事正式警告张学良的形式,表达了一旦东北做出“侵害”日本既得权益之举,甚至在其扩大“满蒙权益”问题上若不予合作,日本就将动武的政策方针。此实乃日本政府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宣言书,故所谓“关东军独走说”实属片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满铁”特快“亚细亚”号考
武雪彬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3
): 200-207.
摘要
(
353
)
PDF(pc)
(662KB) (
446
)
PDF(mobile)
(662KB) (
8
)
收藏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满铁”,作为殖民侵略东北的急先锋。“满铁”通过蚕食鲸吞的方式最终完全控制了东北的铁路体系,这为“亚细亚”号的研制和运行创造了条件。从1933年开始,“满铁”开始制定政策和预算,并派遣技术人员前往欧美学习相关造车技术,同时引进部分设施,最终于1934年11月1日首次运行“亚细亚”号。“亚细亚”号是日本对外宣传和美化侵略的招牌,也是助推日本对华殖民统治的有力工具,更是广大东北民众可望而不可即的街景。“亚细亚”号的运行加深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奴役,加重了东北人民的负担,主要扮演了一种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