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6-13 上一期   
    哲学研究
    论意识形态权力
    张志丹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5-14. 
    摘要 ( 185 )   PDF(pc)(1242KB) ( 107 )   PDF(mobile)(1242KB) ( 46 )   收藏
    通过梳理国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思想史,我们不难发现,意识形态权力的出场是理论逻辑之必然。意识形态权力作为一种软国家权力,是一定社会的阶级或者集团谋求和掌握意识形态生产、运行、教育和传播以实现阶级统治的权力,其主要有三种样态:作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保障的意识形态管理权以及作为外在表现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权力既可以是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也可以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运用意识形态权力,不仅可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同时可以对社会发展发挥积极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的理论维度及其价值
    王雨辰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15-21. 
    摘要 ( 78 )   PDF(pc)(1246KB) ( 83 )   PDF(mobile)(1246KB) ( 2 )   收藏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的理论维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考的范式、理论总问题以及运用理论总问题分析当今社会提出的理论问题,还包括我们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的变化及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关系。因此,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理论维度的研究不仅能更好地揭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和互动关系,明确和凸显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我们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创新的轨迹与理论得失,是深化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实现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哲学视域下风险问题的复杂性及其治理
    何小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22-28. 
    摘要 ( 194 )   PDF(pc)(1451KB) ( 120 )   PDF(mobile)(1451KB) ( 0 )   收藏
    风险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同于物质财富或经济增长但又与之密切相关的新问题。当代社会发展中风险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有客观现实性又有社会建构性。风险问题从来源和性质看有人为性,从生成机制和造成的后果看有隐匿性和高危性,从发生的领域看有系统性,从影响的范围看有全球性,从其社会文化意义看有反思性和政治伦理性。应对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问题,需要反思现代性发展理念,增强风险意识,推动风险治理;加强社会发展预警,完善风险治理体系,增进风险治理制度的韧性;重视风险沟通,凝聚价值共识,强化风险治理主体的协同性;坚持实践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提升风险治理方法的自觉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
    第三次分配视阈下慈善捐赠监督与管理研究
    李 健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29-38. 
    摘要 ( 97 )   PDF(pc)(1930KB) ( 69 )   PDF(mobile)(1930KB) ( 2 )   收藏
    慈善捐赠居于整个慈善事业的核心环节,也是第三次分配作用发挥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慈善捐赠数量稳步增长,但占GDP比例和人均捐赠金额较低;慈善捐赠以现金和有价证券为主,物资捐赠不断增长;企业依然是慈善捐赠的主力,社会公众捐赠逐渐提升;基金会、慈善会以及政府部门为慈善捐赠的主要接收方。从资金流向上看,70%的捐赠流向了教育、扶贫与发展和医疗健康领域,74%的捐赠流向北京、广东等省份。上述现象折射出慈善捐赠意识不浓厚、慈善捐赠制度不通畅、慈善捐赠分配不科学、慈善捐赠使用不透明以及慈善捐赠监管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努力营造人人慈善的良好氛围,加大税收政策优惠力度,完善慈善捐赠法律法规以加强慈善捐赠使用审查,推动慈善捐赠公开透明,以便尽快完善以慈善捐赠为主要内容的慈善治理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团卷入如何影响公众参与?——基于“文化—制度”框架的实证分析
    杨  宝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39-49. 
    摘要 ( 115 )   PDF(pc)(1515KB) ( 61 )   PDF(mobile)(1515KB) ( 1 )   收藏
    社团卷入对其成员的内在效应有助于扩大公众参与,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囿于西方的理论框架,难以有效解释我国社团的内在效应,而我国的社团卷入影响公众参与的本土化机制也尚未建立。基于CGSS2012数据,利用“文化—制度”框架加以分析的结果表明:横向社团卷入和纵向社团卷入均正向影响公众参与,但横向社团卷入的效应强于纵向社团卷入;横向社团卷入通过培育其成员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促进公众参与,纵向社团卷入则通过提升其成员的“政治效能感”刺激公众参与,二者呈现“殊途同归”的特征。不同于西方主流结论,我国纵向社团卷入对于公众参与具有积极作用,横向社团卷入影响公众参与的中介机制不是个人主义的公共精神,而是集体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特有情况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助推社团卷入内在效应的本土化研究,也对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区域公共危机的治理逻辑与合作机制构建
    胡建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50-56. 
    摘要 ( 94 )   PDF(pc)(1465KB) ( 258 )   PDF(mobile)(1465KB) ( 0 )   收藏
    跨区域公共危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风险的同时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区域公共危机治理的逻辑是建立并完善跨区域公共危机治理的合作机制。因此,应在打破府际关系的阻滞、建立各治理主体信任的基础上,从府际合作机制、政社合作机制以及跨区域公共危机治理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构建合作治理机制的框架,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实现多方共赢,从而达到有效治理跨区域公共危机的目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重嵌入”:国家汲取能力的新建构——以“广东省扶贫济困日”为例
    许文文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57-65. 
    摘要 ( 96 )   PDF(pc)(1669KB) ( 56 )   PDF(mobile)(1669KB) ( 1 )   收藏
    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力量的增长和公共需求的日益多元使得党和政府在公共治理领域必须面对“不断增长的责任”与“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之间的矛盾。提升国家汲取能力,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汲取是应对责能困境的有效方案。透过对广东省扶贫济困日中政府汲取社会资源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双重嵌入”模式是提升国家汲取社会资源能力的有效途径。“双重嵌入”模式将政府汲取资源的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政府实现对掌控资源主体的广泛动员。第二阶段政府实现对资源流向及使用方式的精准调控。在上述两个阶段中,政府灵活运用结构性嵌入和价值性嵌入手段,先后两次嵌入社会实现资源汲取目标。政府“双重嵌入”汲取社会资源的过程,也是政府与社会利益共赢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商法研究
    论合同当事人合意范围的界定与内容合并条款——以中国《民法典》为中心的解释论构造
    薛 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66-75. 
    摘要 ( 99 )   PDF(pc)(1425KB) ( 50 )   PDF(mobile)(1425KB) ( 2 )   收藏
    界定合同当事人合意的范围是否以合同书为准,需要考虑当事人在合同书之外所作出的允诺、约定等内容是否符合特定的条件,从而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书中设立内容合并条款,明确限定其合意范围局限于合同书,需要考虑相关的约定是否属于格式条款。内容合并条款的排除效力仅在作为单独磋商条款时才具有合理性。在存在内容合并条款的情况下,合同书之外的允诺、约定仍然可以作为解释合同的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融资租赁的担保交易化及其限度
    张家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76-85. 
    摘要 ( 109 )   PDF(pc)(1559KB) ( 275 )   PDF(mobile)(1559KB) ( 26 )   收藏
    融资租赁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之间的交互关系引发法律规制的难题,最典型地体现在融资租赁担保交易化的方式与限度方面。在典型交易结构下,融资租赁的融物功能附属于融资功能,具有担保交易的明显特征;但具体融资租赁交易因偏离典型结构而应归类为普通租赁。尽管担保性融资租赁与所有权保留买卖具有类似的担保交易特征,但不具有后者的取回权机制;在与动产抵押进行规范统合时,购置款优先权规则不适用于售后回租型融资租赁。在融资租赁合同失败的情形下,在因出租人原因致合同无效,或者承租人因出租人违约而解除合同时,租赁物归出租人所有,融资租赁担保功能应予否定;在因承租人原因致合同无效,或者出租人因承租人违约而解除合同时,融资租赁的担保功能仍应维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数据安全背景下的智能投顾算法黑箱监管体系构建
    汪世虎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86-95. 
    摘要 ( 137 )   PDF(pc)(1491KB) ( 98 )   PDF(mobile)(1491KB) ( 19 )   收藏
    智能投资顾问通过金融科技、大数据引领商业模式创新,是人工智能在财富管理领域的重要应用。由于核心技术算法黑箱具有天然不透明性,使得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时,产生了侵权责任承担困难、附加金融服务存在监管真空和算法学习周期性导致决策滞后的监管困境,导致传统法律监管体系发生部分失灵。分析我国使用智能投顾中小投资者的交易习惯,发现其抵御风险、投资能力明显高于传统股票投资者,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在适当性管理方面也要求具备更高的审慎和评估能力,投资者金融信息和知情权是保护的重点。监管治理体系以《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基本法律依据,在构建目标上,注重促进技术发展与保障金融安全之间的有效平衡;在算法设计源头上,制定专业监管框架、实施算法事前审查、提高投资者信息能力;在算法使用过程中,对接证券信息披露标准、保护数据与隐私权和规范附加金融服务;在法律责任追究上,通过主体责任、信义义务和算法问责制来综合规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数字经济研究
    企业数字化升级的内在逻辑与路径设计研究
    焦 豪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96-104. 
    摘要 ( 149 )   PDF(pc)(1553KB) ( 232 )   PDF(mobile)(1553KB) ( 0 )   收藏
    数字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已成为驱动企业数字化升级的根本力量。企业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参与主体,如何通过数据赋能与数字技术应用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内在逻辑和路径设计值得进一步研究。为了有效支撑企业数字化升级,首先,数据与数字技术分别是企业数字化升级的通关密码和赋能工具。其次,基于数字技术驱动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创新,实施流程再造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升级。再次,基于数字平台赋能打造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数字平台,重构传统价值链和塑造新的价值创造及传递方式,最终实现商业模式的数字化升级。最后,基于数字生态共生拓展行业边界实现跨界整合,构建数字生态体系引领行业整体数字化升级与跃迁。这些结论对数字经济下企业数字化升级的内在逻辑和路径设计有所借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数字经济的法定数字货币产生逻辑、功能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
    杨 继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105-113. 
    摘要 ( 136 )   PDF(pc)(1418KB) ( 98 )   PDF(mobile)(1418KB) ( 53 )   收藏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定数字货币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铸币和纸币,货币经历了从具有内在价值到无价值符号的变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法定数字货币实现了从诱致性变迁转向强制性变迁的发展过程。法定数字货币在不计息发行阶段,主要发挥交易媒介的作用;如果推出数字货币利率,它将成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信用创造的作用,并通过背后的数字技术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开放状态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一篮子法定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超主权”货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而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国需要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加大法定数字货币应用规模,共同构建区块链联盟链下具有“共信力”的多方平等、去中心化跨境支付体系和国际结算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数字化动态能力:源起、内涵与理论框架
    尹西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114-123. 
    摘要 ( 345 )   PDF(pc)(1616KB) ( 339 )   PDF(mobile)(1616KB) ( 19 )   收藏
    产业数字化的本质是应用数字技术重构企业组织模式和产业创新发展范式,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加速创新与能力跃迁的动态过程。对此,产业领军企业亟需发挥产业链链长优势,以数字技术创新与管理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在重构自身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的同时,打造面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技术核心能力与数字化管理核心能力,进一步以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驱动“双核”协同,整合建构产业数字化动态能力(IDDC),加速产业数字化深度转型与持续创新跃迁。数字经济政策要更加重视培育产业数字化动态能力,发挥我国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协同推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业智能化过程中的创新范式研究——以广州市汽车产业智能化为例
    刘 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124-131. 
    摘要 ( 126 )   PDF(pc)(1744KB) ( 56 )   PDF(mobile)(1744KB) ( 2 )   收藏
    作为通用技术,人工智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智能化是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产业智能化过程中的创新活动涉及多元异质创新主体的跨学科、跨组织、跨产业、跨区域知识和技术重组,表现出网络化和生态化特征,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创新范式变革的前沿。人工智能通用技术和汽车产业专用技术体系的重组和互补性创新,是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产业智能化不仅带来人工智能通用技术的分化和专用化,而且推动技术体系的复杂化发展和新颠覆性技术的产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劳动经济问题研究
    通讯与网络的发展对工作时间标准的挑战与应对——以某省企业员工工作入侵至非工作领域的前因后果为例
    于桂兰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132-140. 
    摘要 ( 86 )   PDF(pc)(1537KB) ( 70 )   PDF(mobile)(1537KB) ( 1 )   收藏
    职场竞争压力的加大和通信技术便捷性的提高,导致员工下班后仍要接听工作相关的电话、处理工作相关的邮件、在社交软件上接收并响应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这种工作入侵至非工作领域的“隐形工时”延长危害了员工的身心健康。如果工作时间劳工标准将这部分工作入侵非工作领域、打扰员工正常家庭生活的“隐形工时”刨除在外,就违背了国际劳工组织保护员工身心健康、促进体面劳动的宗旨。因此,国际劳工组织应该将在非传统工作时间处理工作相关事务的时间纳入到工作时间以内,并推动各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对工作入侵非工作领域的时间加以限制,明确工作时间的边界,鼓励员工拥有“断网权”,从而保障员工体面的劳动,促进员工身心健康,使之工作生活相平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供应链中劳工标准民间规制的运行与效果
    张会荣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141-154. 
    摘要 ( 107 )   PDF(pc)(1570KB) ( 62 )   PDF(mobile)(1570KB) ( 0 )   收藏
    为考察全球供应链中劳工标准民间规制基本理论假设的完备性,以一家大型全球零售商的30个供应商和另一家实施70个全球品牌的劳工标准民间规制的大型零售商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三个先验性的基本假设均存在明显缺陷:全球品牌商的采购影响力并不能促使所有供应商都遵守民间规制,民间规制的审计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化、不连续和以外包为主的活动,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供应商工厂的实际情况,而且审计结果在全球品牌商的采购决策中也没有起到显著作用。这些基本假设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劳工标准的民间规制实施了近30年仍收效甚微的原因,为民间规制模式创新和效果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文学:问题与趋势”笔谈
    中国网络文学与“新文创”生态
    陈定家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155-160. 
    摘要 ( 136 )   PDF(pc)(1469KB) ( 175 )   PDF(mobile)(1469KB) ( 2 )   收藏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文学迅猛发展为契机的中国数字文化,探索出了一种中国特色数字审美“新文创”生态延展模式,其海外传播与发展也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中国数字审美“新文创”生态模式在国内构建与国际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一系列渐趋成熟的重要历史经验。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如何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下深入到数字文艺审美实践的内部,以数字经验研究接续过去、承启未来,无疑是“新文创”语境下网络文学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文学亟待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欧阳友权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161-166. 
    摘要 ( 87 )   PDF(pc)(1465KB) ( 109 )   PDF(mobile)(1465KB) ( 1 )   收藏
    快速崛起的网络文学量大如山却体犹未健,“有高原缺高峰”现象十分突出,亟需文学批评家入场,补齐批评标准这块“短板”,以加强文学批评,运用一定的标准去解读、评价、引导和规范,助推网络文学从“长个子”走向“强筋骨”,实现新时代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离不开“文学”品格,也不可脱离“网络”特点,是在赓续文学传统基础上的理论拓新;应基于网络语境的思想性、艺术性、产业性、网生性和影响力等维度,架构起由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组成的动态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文学的别现代审美特征
    禹建湘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167-174. 
    摘要 ( 91 )   PDF(pc)(1482KB) ( 77 )   PDF(mobile)(1482KB) ( 1 )   收藏
    我们目前处于一种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的“别现代”社会形态中,网络文学的叙事审美契合了这种语境,这种语境塑造了网络文学的叙事审美特征。在叙事上,网络文学构建了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同时共存、文明博弈的时空,不同文明既 “对立冲突”又 “和谐共谋”,体现出时间空间化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呈现英雄化倾向,且英雄形象体现出多样化、凡俗化的特点,体现出一种后现代娱乐性价值追求、现代个人主义张扬和前现代宗亲伦理观念和儒家基本道德复归的杂糅、复杂而折中的别现代价值导向。在审美体验上,以根植于前现代中国文化土壤的“乐感”文化为根基,借用前现代文化母题,采取后现代的表现手法,生成了“爽”的审美形态范畴。这一审美形态范畴与大众在别现代时期多元思想涌动、内在对立紧张的社会精神结构下的需求相应和,体现了超越阻滞和有限、追求自由和无限的精神向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的读者与今天的网络文学
    〔德〕沃尔夫冈·顾彬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175-177. 
    摘要 ( 73 )   PDF(pc)(1431KB) ( 14 )   PDF(mobile)(1431KB) ( 0 )   收藏
    进入现代以来,讲故事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但从德国哲学看,人是需要长篇小说的,对故事的讲述今天依然满足德国哲学的要求;对大众来说,网络文学就是满足他们要听的、信的、比较长的、完不成的故事;从德国市民社会的构成及需求看,网络文学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学,更多是一种社会现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
    近现代日本的“满洲风土”暨自然与社会文化调查书写评析
    逄增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178-185. 
    摘要 ( 98 )   PDF(pc)(1507KB) ( 94 )   PDF(mobile)(1507KB) ( 2 )   收藏
    近现代日本在率先成为亚洲经济与军事强国、走向帝国扩张之路后,从日俄战争开始至1945年战败,由于其把对我国东北作为其“帝国生命线”和侵略目标,故接连不断地对东北进行以帝国主义扩张为目的所谓“满洲风土”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暨社会文化在内的调查、书写与刊行。伪满洲国建立后又有“满映”的“文化映画”和科教纪录电影参与了对“满洲风土”的映写,还有近现代日本作家文人的“满洲想象”与现地叙写,构成了数量庞大的文化殖民主义文献。这些调查刊写总体的性质和目的都是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政治“国策”服务,隶属于“帝国”视域的知识生产体系,具有文化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逻辑与装置以及东亚殖民主义症候。当然,这些调查书写也包含和留存了某些具有知识性与学术性、历史性与方志性暨地域文化的较为完整的珍稀史料文献,对东北和内蒙古边疆史地研究及地方志修撰具有借鉴参考价值,宜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甄别与评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文学
    刘晓丽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186-193. 
    摘要 ( 79 )   PDF(pc)(1445KB) ( 187 )   PDF(mobile)(1445KB) ( 0 )   收藏
    重启东北文学概念,考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文学的流变,借此重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东亚文学中的某些问题。梳理东北沦陷初期《夜哨》文学和《文艺》文学,《夜哨》文学跨域到上海成为中国1930年代抗日文学的先锋及典范;《文艺》文学被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继承,成为隐微书写、解殖文学一系。而日伪在东北炮制的“满洲文学”成为东亚文学演练场,为东亚被压迫民族文学提供了发表场域,多语言多国族的文学想象、文学作品是思考东亚文学的资源及文化遗产。新的现实、新的形式、新的场域,东北文学为重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和东亚文学提供了契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辛亥革命专题研究
    孙中山对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选择
    廖大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194-199. 
    摘要 ( 195 )   PDF(pc)(1496KB) ( 79 )   PDF(mobile)(1496KB) ( 7 )   收藏
    实现中国现代化,就是对标世界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上,孙中山无疑是历史上的伟大先驱、激励后来人的一座丰碑。从乡村到城市,从经济民生到国家政体,从实业计划到建国方略,从中外关系到世界大同,但凡那个时代能够知晓的领域,与现代化相关的话题,他都有过敏锐的思考和用心探索,而且胸怀越来越宽,视野越来越广,思考的脉络非常清晰,诉求的目标非常明确。分析中西文化,实行三大政策,彰显了他的辨识度及与时俱进。中国的现代化“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孙中山的问题意识显然已是世界性的。对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在这条道路上的伟大实践,孙中山功勋卓著,彪炳史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伦理与国家:民国初年读书人对家庭伦理的维护
    赵妍杰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2):  200-207. 
    摘要 ( 168 )   PDF(pc)(1519KB) ( 168 )   PDF(mobile)(1519KB) ( 5 )   收藏
    对于民国初年的读书人而言,如何建设新生的共和国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除了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外,共和国还呼吁道德重建。与效法欧美的思路不同,不少态度保守的读书人选择从传统中寻找思想资源,试图通过读经和孔教入宪的方式来保存伦理道德。无论借助的是阅读还是宪法,他们希望在一个急速变动的时代重新确认伦理的意义。虽然存伦常于共和时代的努力失败了,但是他们调适的取向却表达了文化民族主义的诉求,呈现出民国初年思想界的复杂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