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历史的资政功能,为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相继提出革命史观、“两大历史任务”说、“民族复兴”说。百年党史《决议》基于这些已有的理解,建构起新的党史解释体系,这标志着新文明史观的基本形成。新文明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逐步加快,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开始显现之现实,立足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接连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阐发历史活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引领史学研究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关心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史观。新文明史观分析单元的开放性、重视历史主体的自主性、勾连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性、历史解释的包容性,展示了融汇革命史学、现代化史学和后现代史学之潜质与可能。
中图分类号:
[1] | 史桂芳. 日本历史教科书关于中日战争的书写及评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1): 141-151. |
[2] | 李金铮. 从"问题"到难题:"中共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一解[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94-95. |
[3] | 于逢春. 论“辽东渔猎耕牧文明板块”在中国疆域底定过程中的地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11, 0(6): 168-178. |
[4] | 李军林.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媒介角色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3): 201-206. |
[5] | 徐畅. 1927— 1949年国共两党农村合作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6): 108-115. |
[6] | 谢元鲁. 论中国古代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经验[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83-88. |
[7] | 李春青. 儒学“独尊”之原因新探[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89-93. |
[8] | 渠桂萍. 20世纪20— 3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权威在基层政治中的变动趋向—— 以晋西北乡村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03-109. |
[9] | 曹莉萍. 天津商人与清末民初社会习俗变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3): 182-184. |
[10] | 许顺富. 论近代绅士的结构分层和社会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106-110. |
[11] | 蔡云辉. 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与城市化发展的低速缓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111-116. |
[12] | 孙文学. "食货":中国封建社会的财政诠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84-90. |
[13] | 马继武, 于云瀚.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民间秘密结社[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5): 91-95. |
[14] | 刘正刚. 郑观应关注弱势群体言行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35-138. |
[15] | 陈文联, 李桂梅. 论五四时期探求家庭变革的社会思潮[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3): 139-1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