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ISSN 1001-6198 CN 21-1012/C
导航切换
社会科学辑刊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沿革
期刊荣誉
编 委 会
编辑部成员
学术指导委员会
规章制度
投稿指南
期刊征订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5-08
上一期
本期栏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
中国问题与中国智慧
教育社会学问题研究
法学前沿问题研究
共同富裕专题研究
管理学研究
美学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论研究
近现代史研究
全选:
合并摘要
导出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隐藏/显示图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
Select
习近平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理论贡献
邱耕田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5-15.
摘要
(
107
)
PDF(pc)
(658KB) (
623
)
PDF(mobile)
(658KB) (
4
)
收藏
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分别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理论“版本”。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超的理论智慧和敏锐的战略眼光,在发展规律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和判断,形成了一个集时代性、一般指导性、原创性于一体的开放的发展规律理论体系,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学说,使之升级为4.0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规律、共同发展规律、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创新发展规律、开放发展规律、安全发展规律等,从而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我们怎么办”之类涉及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自觉
孙 民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16-24.
摘要
(
119
)
PDF(pc)
(492KB) (
273
)
PDF(mobile)
(492KB) (
0
)
收藏
思想强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哲学自觉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土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因,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动力。既坚持主体性、历史辩证法和创造性原则,又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可以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高度。民族语言的表达和话语传播,可以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场域和影响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展现的,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把握民族复兴,既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又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原创性的哲学智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问题与中国智慧
Select
西方人道主义思潮批判的伦理逻辑与实践智慧——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视角
薛一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25-31.
摘要
(
183
)
PDF(pc)
(598KB) (
373
)
PDF(mobile)
(598KB) (
1
)
收藏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沉寂已久的人道主义思潮再次复萌并且持续升温,并逐渐演化为西方国家转嫁疫情风险、推卸防控责任、向中国进行普世价值渗透、消解中国抗疫效能的意识形态工具。能否遵循人道主义伦理逻辑,坚守人道主义底线,肩负人道主义责任,通过人道主义实践凝聚全球抗疫力量,就成为中国抗击疫情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担当,有力回应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的挑战,重新定义与诠释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并赋予人道主义以更具国际公信力的时代意义,同时也为后疫情时代世界政党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治理风险,锚定全球化合作共赢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可实现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与未来可能
邢海晶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32-38.
摘要
(
189
)
PDF(pc)
(541KB) (
197
)
PDF(mobile)
(541KB) (
9
)
收藏
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涉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从共同体的维度探析全球治理难题与困境之根源,才能找到破解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意涵了人类社会呈现不同的共同体形态而演进的客观规律,以之审视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经济格局重塑、国际政治新秩序设计以及全人类共同价值升华创造了未来实践的可能。而理论科学性与价值实践性的统一也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破解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还将成为引领世界迈向“真正的共同体”之必由之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社会学问题研究
Select
利益分化视角下大学生“非常态”社会行为和精神样态分析
方长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39-47.
摘要
(
191
)
PDF(pc)
(827KB) (
779
)
PDF(mobile)
(827KB) (
4
)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诸如“精致利己主义”“佛系”“躺平”等“非常态”的社会行为和精神样态。以往研究要么将之归咎于道德教化不足,要么从教育场域中寻找成因。与之不同的是,基于利益分化视角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所谓的“非常态”行为和精神样态的宏观因素是社会经济利益分化凸显及其运行机制的变化,微观作用机制则是地位焦虑和个体理性。因此,要改变大学生的精神样态,不仅需要大学教育本身的改革和优化,更有赖于整个社会情境的优化。其中降低社会经济利益分化的程度,推动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才是问题解决的最终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公平与效率: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演进(1949—2022)
董海军 刘海云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48-58.
摘要
(
239
)
PDF(pc)
(565KB) (
434
)
PDF(mobile)
(565KB) (
12
)
收藏
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始终是社会与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就各个教育阶段展开有针对性分析的研究却较为鲜见。公平和效率作为教育的两个基本价值维度,受到来自政策制度等宏观因素和来自家庭资本等微观因素的双重影响,在我国各个教育阶段中表现出复杂的差异化关系。学前教育经历了从公平与效率分化发展到效率优先、公平兼顾再到公平与效率兼顾三个阶段;义务教育经历了从效率优先、突出重点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均衡化、特色化发展两个阶段;高中教育一直以来呈现出效率优先、公平较低的发展特征;高等教育历经了效率优先、保证重点的分化发展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统一发展两个阶段。国家顶层设计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的战略型分化与发展型分化的阶段特征。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应朝着各级教育按阶段、按类别、按需求的阶段性差异化、内涵式特色化、系统性优质化趋势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前沿问题研究
Select
旧法律如何回应新事物?——竞价排名的规制经验与教训
宋亚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59-67.
摘要
(
158
)
PDF(pc)
(640KB) (
165
)
PDF(mobile)
(640KB) (
1
)
收藏
法律不能朝令夕改,但社会生活却日新月异,当稳定的法律遭遇动态变化的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迎面而来,即旧法律如何应对新事物?以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为例,这种由网络搜索技术催生的新商业模式给市场规制法带来了诸多挑战,法律上的回应须充分尊重商业创新的动态发展规律。在此理念之下,规制者首先要遵从市场失灵理论,在自制与规制之间作出理性选择。其次要把握恰当的规制时机,既要避免因过早干预而扼杀创新,又要避免因消极回避而引发不可逆的危害后果。最后则是规制体制的选择,总体上应遵循“对策与问题相匹配”的规制原理,若发现旧法与新事物不匹配,应以实验性规制理念来进行制度设计,通过不断改进规制标准来探寻妥当的规制体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民法典》中婚姻效力瑕疵的封闭性
龙 俊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68-78.
摘要
(
148
)
PDF(pc)
(776KB) (
739
)
PDF(mobile)
(776KB) (
2
)
收藏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中关于婚姻效力瑕疵的规定应该解释为具有封闭性。从法政策的视角看,欺诈行为只有在涉及婚姻实质时才会影响婚姻效力,而法定的涉及婚姻实质的欺诈只有隐瞒重大疾病这一种;重大误解不足以构成撤销婚姻的事由;采取虚伪表示不影响婚姻效力的立场,反而更加有助于减少假结婚、假离婚等行为,且有利于维护婚姻登记公信力,至于附带的经济损害则可以通过区分身份行为和财产行为的法律技术加以救济;除未达法定婚龄者外,其他人不纯因其行为能力欠缺而致婚姻效力受影响,否则相当于变相剥夺了弱势群体结婚的权利;《民法典(草案)》中曾规定“以伪造、变造、冒用证件等方式骗取婚姻登记”,是为了解决“被结婚”这种特殊的婚姻不成立问题。从教义学的视角看,结婚的意思可以分为实质结婚意思和形式结婚意思,在我国法中,二者只要具备其一,就符合“自愿结婚”的要求,可以成立有效的婚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破产欺诈的法律规制:以类型化为视角
张 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79-88.
摘要
(
123
)
PDF(pc)
(529KB) (
876
)
PDF(mobile)
(529KB) (
2
)
收藏
我国破产法面临最新修改,在实践中存在破产欺诈及破产逃债难题。破产欺诈与民事可撤销及无效行为紧密相关,也存在差别。破产法益包括秩序法益和个人法益,且存在不同的法益类型形态,秩序法益可还原为个人法益,根据个人法益实际所受侵犯程度,确定将破产秩序法益纳入刑法保护范围。刑法中主要涉及虚假破产罪、妨害清算罪、虚假诉讼罪及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对于破产欺诈侵权与犯罪行为,应在把握犯罪构成要件的基础上,综合适用各部门法,以实现刑民(行)衔接,破解破产逃债难题;破产立法修改应确立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并限制适用,完善破产欺诈法律规制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富裕专题研究
Select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邱海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89-96.
摘要
(
117
)
PDF(pc)
(545KB) (
406
)
PDF(mobile)
(545KB) (
0
)
收藏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实现人类共同富裕所必需的物质生产力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前提,深刻地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历史性和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和共同富裕的实践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既要深刻认识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所具有的有利条件和重大意义,又要深刻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所有制结构、市场经济、财产占有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和牵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蒋永穆 谢 强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97-105.
摘要
(
138
)
PDF(pc)
(556KB) (
197
)
PDF(mobile)
(556KB) (
0
)
收藏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不懈探索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就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指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即高质量发展是筑牢共同富裕实现前提的关键举措、助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现实需要、满足共同富裕实现要求的应有之义,也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等发展质量不高、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诉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就要针对当前发展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共创为导向、以共生为准则、以共享为目的来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从而妥善解决城乡间、行业间和群体间发展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十四五”规划背景下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王昌海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106-115.
摘要
(
107
)
PDF(pc)
(951KB) (
215
)
PDF(mobile)
(951KB) (
1
)
收藏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 “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条件发生了新变化,也相继出现了新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应从加强科技创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等方面入手,推进京津冀地区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实践基础与路径选择
师 博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116-125.
摘要
(
171
)
PDF(pc)
(582KB) (
334
)
PDF(mobile)
(582KB) (
1
)
收藏
推进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向更高质量和更高收入水平发展。在理论逻辑上,推进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与并联式现代化同频共振,还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这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指向。在实践基础上,完善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降低了共同富裕的机会成本;科学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了统筹、共享和共建机制,降低了共同富裕的社会成本;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和一体化降低了共同富裕的私人成本。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动力层面,要以强化创新投入、培育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支持制度,做大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在产业发展层面,要通过推动实体经济高端化、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强化社会创富能力;在区域发展层面,要打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兼顾“公平效率”的空间战略布局,建设现代化城市群,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学研究
Select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
井润田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126-135.
摘要
(
323
)
PDF(pc)
(932KB) (
484
)
PDF(mobile)
(932KB) (
15
)
收藏
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逆全球化与技术封锁威胁部署的战略举措。新发展格局以“内循环”为主导存在四个方面体现。基于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互补性视角,“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中国企业全球化有巨大影响。国内与国际市场之间存在微妙且复杂的潜在联系和整合机制,其中文化因素与制度因素在构建跨市场消费意义和组织能力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企业未来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过程中应慎重考虑企业的市场定位,重视本土文化在国际市场的消费意义;着力培养企业的跨文化技能,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适应性,构建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平台治理体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论中国特色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特征及其改革路向
杨成湘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136-145.
摘要
(
194
)
PDF(pc)
(513KB) (
315
)
PDF(mobile)
(513KB) (
0
)
收藏
三方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协调处理劳动关系问题的一项基本机制。中国特色三方机制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变迁是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的,直接动因是为了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探索建立、快速推进和深化发展三个阶段。在中国特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特色三方机制在作用发挥、逻辑基础、变迁过程、结构功能、机制运行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定型,中国特色三方机制也趋于健全完善,但还需着力解决三方主体代表性不全面不到位、组织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顺畅、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研究
Select
如何通过古代礼乐造就中国现代美育新传统——论朱谦之美育思想对家美感与审美时态的利用
刘彦顺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146-155.
摘要
(
180
)
PDF(pc)
(653KB) (
499
)
PDF(mobile)
(653KB) (
1
)
收藏
中国现代美育的中式礼乐新传统既坦然接受西方文化、西方美学启蒙,也对西方美学的诸多重大弊端与蒙蔽保持清醒的批判、戒备与防范。朱谦之承续中国古代礼乐传统中的家美学与兴发—审美时态传统,清除礼乐传统中的封建国家礼乐制度,造就了中国现代美育新传统。第一,首次提出中国古代礼乐传统是“乐育”,并与宗教禁欲主义教育传统相比,彰显其中家美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二,利用古代礼乐及礼乐思想中的兴发或正在进行时之时态,以“流”表达、维护审美生活教化的原发状态。第三,把古代礼乐中的家美感与兴发—审美时态融合起来,运用于其独创的宇宙美育与性美育,尤其突出美育活动身心整一的愉悦感;以性美育为家美感提供始基,男女性度合宜,以家美感辐射宇宙美育,形成新礼乐制度的天下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西方生态美学的缘起、发展与转型
胡友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156-167.
摘要
(
278
)
PDF(pc)
(678KB) (
1821
)
PDF(mobile)
(678KB) (
5
)
收藏
西方生态美学在20世纪中叶出现理论萌芽,经历了在生态伦理、生态文学、景观设计等领域几十年的发展,逐渐与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区分开来,并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立话语体系的一门学科。生态美学的学科构建主要体现在处理生态学、美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上,具有从自然到环境再到生态的内在逻辑承接性,包含了人、社会、文化、环境四个维度的融合。生态美学突破了传统美学知识自律的窠臼,并以科技与人文相融合、景观与艺术相渗透的视野成为后现代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主体的生态自然与生命自由提供知识资源。利奥波德、米克、贾克苏、高博斯特和林托特等学者在不同的时期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在各自的领域推动了西方生态美学的发展,他们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是西方生态美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论研究
Select
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守正创新”:理论、路径与任务
段吉方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168-177.
摘要
(
90
)
PDF(pc)
(559KB) (
134
)
PDF(mobile)
(559KB) (
6
)
收藏
中国特色文艺评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艺评论上的主要建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文艺评论方面的成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实践导向与话语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构成了它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坚守人民立场,在现实主义批评精神的坚守与再造中,实现文艺评论“守正创新”的目标与任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
李建松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178-184.
摘要
(
111
)
PDF(pc)
(526KB) (
534
)
PDF(mobile)
(526KB) (
0
)
收藏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在当代的新飞跃,将其放置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建构的问题域中进行探究,能够更清晰地洞察其理论创新,并对其学术和实践价值进行评估。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建构的最新成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既从政治层面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建构规定了发展纲领,又从学术的角度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建构提出了一系列亟须解决的研究课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解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建构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启示: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原典的创造性发展,从新时代中国文艺客观实际出发,创构常新的、当代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现代史研究
Select
新文明史观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以百年党史《决议》为中心
张福运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185-192.
摘要
(
141
)
PDF(pc)
(602KB) (
488
)
PDF(mobile)
(602KB) (
2
)
收藏
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历史的资政功能,为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相继提出革命史观、“两大历史任务”说、“民族复兴”说。百年党史《决议》基于这些已有的理解,建构起新的党史解释体系,这标志着新文明史观的基本形成。新文明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逐步加快,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开始显现之现实,立足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接连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阐发历史活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引领史学研究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关心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史观。新文明史观分析单元的开放性、重视历史主体的自主性、勾连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性、历史解释的包容性,展示了融汇革命史学、现代化史学和后现代史学之潜质与可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中国科学社与民国学术体制之创建
左玉河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193-198.
摘要
(
145
)
PDF(pc)
(485KB) (
255
)
PDF(mobile)
(485KB) (
0
)
收藏
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近代学会,既是中国现代学术体制化的结果,也是中国现代学术建制化的重要标识。尽管中国没有适合英国皇家学会类型的学术体制生长的合适土壤,真正主导民国学术研究发展者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这样的法国国家科学院类型的学术机构,但以中国科学社为代表的近代学会仍以突出的贡献促进了中国现代学术制度化进程。中国科学社举办学术年会、研究所及其他学术设施,对推动现代学术体制的确立起了重大作用,堪称近代学会推进民国学术发展之典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清末民初桐城派士人的“倔强坚守”——以客居北京的桐城籍作家为中心
张秀玉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
4
): 199-207.
摘要
(
176
)
PDF(pc)
(721KB) (
650
)
PDF(mobile)
(721KB) (
5
)
收藏
清末民初,亲历辛亥鼎革、民国肇建、复辟帝制等历史事件的马其昶、陈澹然、姚永朴、姚永概等桐城士人面对巨变都作出了各自的思考和选择。他们对帝制与共和、忠君与尊孔、纲常与读经救国、新学与平等自由这类时代的核心问题有共同的倾向性,又略有差异,或者有时间及境遇上的因势而变。总体而言,这时期的桐城派士人坚持孔教,固守三纲五常为治国之本,即使赞同西学的科技,也强调了西学为用。他们对平等自由、民主、共和这类观念十分抵制,但在实际的治学和求职中,并不受忠君之类观念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他们的“倔强坚守”体现出旧士人的骨气及社会进步的曲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