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叶适思想有两大支点:一是圣贤治世谱系的阐释,一是依据形上学以建构道统。他从形上学的高度回应理学“由内圣推出外王”的偏执和批评荀子因“无体道之宏心”而造成见识甚浅,并以学说的治世效力来衡量先贤能否入列道统。知言(知圣贤言)被视为实现治世的重要依据,其核心要义是“知势”。他突出“利”“力”在治世中的价值优先性,将周公视为治世典范的同时,将孔孟视为迂阔的最大代表。包括荀子在内的前贤都被置于这一视域下来予以评判。与心性之学相比,叶适和荀子重视外王,人们容易将荀子视为叶适抗衡理学的思想盟友,误以为荀子会获得叶适的赞许。的确,叶适与荀子皆关注治世、崇儒、崇周公、“非孟”。然而叶适仅从教化世人的角度肯定荀子性恶与孟子性善具有同等价值,对荀子的“隆礼”“论学”“非十二子”等思想近乎予以逐一批驳。叶适论定荀子“无甚见识”,这表明两者并非思想盟友,在叶适的审视下,荀子无疑是另一意义上的“大本已失”。
中图分类号:
[1] | 李安林. 游离与拔离——陈淳“似道非道”论发微[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46-51. |
[2] | 范立舟. 《东坡易传》与苏轼的哲学思想[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0(5): 4-8. |
[3] | 潘立勇. 朱子理学美学的二重性影响及其功过[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1): 131-137. |
[4] | 商原李刚. 曹植与张载的实学比较— — 兼论“实学”之“实”的相对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25-29. |
[5] | 潘立勇. 朱子理学美学的二重性影响及其功过[J]. 社会科学辑刊, 0, (): 131-137. |
[6] | 邢海晶, 周波. 《伯牙琴》与《乌托邦》和谐社会观契合之探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2): 32-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