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5-11 上一期   
    喜迎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
    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公共性——对中国共产党特质的一种解读视角
    李海青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5-14. 
    摘要 ( 143 )   PDF(pc)(548KB) ( 386 )   PDF(mobile)(548KB) ( 2 )   收藏
    公共性可以从描述性与规范性两个维度来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鲜明地体现了公共性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党章的总纲部分对于党的公共性追求作了集中阐发。中国共产党的公共性包括价值理念的公共性、政策领域的公共性、制度体系的公共性、组织原则的公共性、绩效评价的公共性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立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体现出了强大的政党自主性,公共性品质得到了更为充分的显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话语的多重意蕴:逻辑演进、建构路径与价值旨归
    王海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15-22. 
    摘要 ( 125 )   PDF(pc)(577KB) ( 425 )   PDF(mobile)(577KB) ( 0 )   收藏
    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自我革命话语的语义依语境的嬗变而形成不同的话语样态。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推进和拓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建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的话语表达,自我革命话语成为当前中国共产党话语表述的高频语汇,是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极具典范意义的话语创新,对增强党的意识形态传播力和吸引力具有重要价值。构建系统、科学、准确、规范的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话语,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应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加强其学理性研究,以更好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故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消费社会中的欲望规划与身体规划
    仰海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23-30. 
    摘要 ( 116 )   PDF(pc)(505KB) ( 215 )   PDF(mobile)(505KB) ( 2 )   收藏
    消费社会是以符号消费为引导的社会,符号/价值成为引导一切的主导价值。在消费社会中,人的欲望与身体都成为受符号/价值引导的规划对象。与需要不同,欲望不直接指向具体对象,而是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空洞存在,消费的过程就是将欲望激发出来的过程。消费社会不仅规划人的欲望,而且将人的身体也当作规划对象,并以主体的幻象来实现对自身身体的消费,这正是消费社会中伪主体建构的一种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关税制度问题及其当代价值
    兰 洋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31-38. 
    摘要 ( 102 )   PDF(pc)(622KB) ( 573 )   PDF(mobile)(622KB) ( 1 )   收藏
    针对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政治的结构性重塑,马克思、恩格斯以“保护关税制度”为主题进行了系统探讨,深刻揭示了其所内含的资本逻辑、帝国逻辑和殖民逻辑三重意蕴,并从经济维度和价值维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这一研究不仅构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种具体化拓展,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由原生形态向发展形态演进的重要环节。时至今日,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仍是我们认知和应对全球化新趋势的理论利器,带给我们以下四点启示:一、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西方零和思维仍是19世纪霸权逻辑的翻版;三、强大的经济基础是保护自身利益的根本前提;四、建设更公平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赢得未来的道义源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哲学问题再审视
    商品概念的哲学阐释及其社会认识论意蕴
    陈 飞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39-46. 
    摘要 ( 140 )   PDF(pc)(506KB) ( 180 )   PDF(mobile)(506KB) ( 0 )   收藏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产品没有普遍性地采取商品形式,商品并未成为社会结构的核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得到充分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对商品进行哲学思考才可能获得普遍性意义。二重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取代具体劳动创造了一个颠倒的社会现实,塑造了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资本论》对商品及其二重性的分析具有深刻的社会认识论意蕴,这种社会认识论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客观描述,而是一种科学的历史批判。在对商品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历史特殊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悖论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叶适对荀子的思想定位:别样的“大本已失”而非“思想盟友”
    朱锋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47-54. 
    摘要 ( 83 )   PDF(pc)(623KB) ( 360 )   PDF(mobile)(623KB) ( 0 )   收藏
    叶适思想有两大支点:一是圣贤治世谱系的阐释,一是依据形上学以建构道统。他从形上学的高度回应理学“由内圣推出外王”的偏执和批评荀子因“无体道之宏心”而造成见识甚浅,并以学说的治世效力来衡量先贤能否入列道统。知言(知圣贤言)被视为实现治世的重要依据,其核心要义是“知势”。他突出“利”“力”在治世中的价值优先性,将周公视为治世典范的同时,将孔孟视为迂阔的最大代表。包括荀子在内的前贤都被置于这一视域下来予以评判。与心性之学相比,叶适和荀子重视外王,人们容易将荀子视为叶适抗衡理学的思想盟友,误以为荀子会获得叶适的赞许。的确,叶适与荀子皆关注治世、崇儒、崇周公、“非孟”。然而叶适仅从教化世人的角度肯定荀子性恶与孟子性善具有同等价值,对荀子的“隆礼”“论学”“非十二子”等思想近乎予以逐一批驳。叶适论定荀子“无甚见识”,这表明两者并非思想盟友,在叶适的审视下,荀子无疑是另一意义上的“大本已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大城市的“脚”还是乡村的“脑”?——中西部县域经济与县域城镇化的逻辑
    贺雪峰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55-62. 
    摘要 ( 127 )   PDF(pc)(511KB) ( 432 )   PDF(mobile)(511KB) ( 4 )   收藏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实施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两种差异极大的县域经济模式:一是以全国百强县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内县域经济,此类县域经济本质上是城市经济的内在组成部分,性质上属于大城市的“脚”;二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因为缺少容纳现代制造业的能力,此类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户家庭的农业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本质上是过去农村经济的延伸,县城性质上只是乡村的“脑”。其中,沿海经济带内的县域经济本质上属于城市经济的内在组成部分,服从城市经济发展规律;而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县域经济则仍然只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延伸,服从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在城市化背景下,中国不同区域县域经济存在本质不同的逻辑,因此不同地区县域治理也应有完全不同的治理目标和体制安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半城半乡:西部农民新三代家庭的离散性与弹性——基于关中A县B村调研
    陈 辉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63-71. 
    摘要 ( 105 )   PDF(pc)(586KB) ( 301 )   PDF(mobile)(586KB) ( 1 )   收藏
    目前学界普遍在“务工—留守”框架下研究西部农民家庭,而西部地区的一些农民三代家庭已进入半城半乡的生活状态,家庭成员分散在城市和乡村多个生活单元,家庭形态具有离散性。在半城半乡生活模式中,农民新三代家庭表现出较强弹性,具有改变家庭结构以满足家庭多元功能需要、应对发展压力并保持家庭团结的能力,从而体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生活样态。农民新三代家庭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离婚风险防范策略、家庭伦理整合效果、熟人社会支持作用共同形成了家庭弹性。鉴于这种半城半乡生活模式及家庭弹性和离散性特征,中国西部地区农民家庭转型的方向不是全面城镇化,而是通过在城生活单元实现家庭生命周期关键环节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城镇化不是全部家庭成员进城生活,而是形成能使农民家庭再生产逻辑嵌入并实现有机融合的城乡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问题研究
    法院“案多人少”的跨国比较——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实证分析
    程金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72-84. 
    摘要 ( 299 )   PDF(pc)(1047KB) ( 356 )   PDF(mobile)(1047KB) ( 5 )   收藏
    法院面临“案多人少”和由此引发的司法能力危机,是当前世界各国法院普遍面临的难题。近年来,这个问题在中国法院系统日趋严重。通过对美国、日本和中国法院系统过去数十年的案件和人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国法院系统“案多人少”现象与其他国家相比的共通性和特殊性。从统计数据可见,中国法院的“案多人少”有明显的特殊性,就是当前中国法院系统呈现了案件量相对不高与工作量相对较高并存的特点。导致这个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法官具有多种角色,不仅要承担审判职责,还要落实大量的社会治理工作,因而导致法官的“案件量”和“工作量”并不一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政诉讼类型理论的中国图景
    章志远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85-91. 
    摘要 ( 70 )   PDF(pc)(573KB) ( 537 )   PDF(mobile)(573KB) ( 1 )   收藏
    行政诉讼类型化是近20年来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表现为立法论、比较论和建构论的三重面向。2014年《行政诉讼法》修订前后,围绕行政诉讼类型是否需要法律明定,我国行政法学理形成肯定论与否定论的理论交锋。日本行政诉讼类型法定论、德国行政诉讼类型形态论、意大利行政诉讼预防性保护论,构成我国行政诉讼类型理论的三重域外资源。行政撤销诉讼、行政给付诉讼、行政确认诉讼规则的建构,是我国行政诉讼类型理论精细化发展的表现。经由法律规范的体系化解释,并结合我国本土行政审判的实践探索和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理念贯彻,能够形成我国特有的行政诉讼类型化规范模式,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行政审判的制度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监护人责任与意定监护制度之协调
    郑晓剑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92-100. 
    摘要 ( 111 )   PDF(pc)(563KB) ( 567 )   PDF(mobile)(563KB) ( 4 )   收藏
    我国现行法上的监护人责任是一种建立在身份基础上的严格责任,即只要某人具有“监护人”这一特定身份,其就需要对被监护人实施的致害行为负责。就此而言,因意定监护人同样具有“监护人”之身份,故而其亦须承担此种严格责任。不过,这种规定和做法极易遮蔽意定监护与法定监护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可能引发体系冲突和价值评价矛盾。因为,意定监护人只是基于合同约定承担并履行相应的监护职责,为被监护人提供必要的支援和协助,原则上其并不负有妥当监管被监护人的法律义务。若仅仅依据“监护人”的身份,就要求意定监护人负担无过错责任,势必会给意定监护人施加过重的责任风险,可能导致在实践中无人愿意担任意定监护人,从而极大地制约了意定监护制度在老龄化社会中应有的规范机能发挥。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妥善协调监护人责任与意定监护制度的应然之道,在于充分发挥《民法典》第1188条所确立的监护人责任减缓机制的价值及功能,以期尽量缓和意定监护人所承担的侵权责任的严格性,为意定监护人提供必要的激励,维护法律秩序的统一与和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数字经济研究
    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发展:机制、挑战与对策建议
    黄 卓 王萍萍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101-108. 
    摘要 ( 338 )   PDF(pc)(643KB) ( 646 )   PDF(mobile)(643KB) ( 26 )   收藏
    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金融工具,国家高度重视并将其提升到了战略高度。金融科技在中国迅速崛起的同时,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增加绿色金融产品的供给和创新、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创新监管工具等方式全面赋能绿色金融,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金融科技在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数据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技术风险突出、监管和创新的平衡、人才缺乏等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未来可从完善政策制度设计、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沙盒监管等方面作出尝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户创业效应研究
    赵丙奇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109-115. 
    摘要 ( 133 )   PDF(pc)(580KB) ( 678 )   PDF(mobile)(580KB) ( 5 )   收藏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户的创业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从个人特性、社会环境和金融素养等多维度全面提高了农户的创业概率,增加农户金融服务可得性、缓解融资约束等。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数字普惠金融极大地提高农户信息可得性、缓解社会网络对农户创业的限制。因此,政府应着力扩大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覆盖面、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创新数字金融服务模式,挖掘数字金融服务潜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居民合理配置金融资产,正确树立创业意识。通过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成熟与完善,助推农村地区的“双创”发展,使之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理论前沿及热点
    直播平台职业主播的性别工资差距——基于X泛娱乐直播平台的微观数据分析
    曾湘泉 郭 晴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116-124. 
    摘要 ( 277 )   PDF(pc)(898KB) ( 997 )   PDF(mobile)(898KB) ( 10 )   收藏
    以直播行业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对我国就业及收入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直播行业人才需求量逆势猛增,带动了大量女性就业,改变着我国收入结构。直播平台性别工资差距较传统行业不同,女性主播工资水平显著高于男性主播,在工资40分位数处差异最大。直播平台提高女性工资的作用主要是减少性别歧视,此外,性别工资差距的可解释部分还包括非认知能力等新人力资本因素。直播平台的女性工资提高效应体现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以及在从事主播职业前已退出劳动力市场者中更为显著。我国应不断完善平台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并推动直播平台的有序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直播平台促进就业及提升女性收入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投资性购房对企业实体经济投资的抑制影响研究
    曹廷求 盛 琨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125-132. 
    摘要 ( 141 )   PDF(pc)(513KB) ( 627 )   PDF(mobile)(513KB) ( 2 )   收藏
    近年来,我国居民投资房地产市场的热情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商品房价格的持续攀升,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居民商品房投资性需求的增加会抑制除房地产业、建筑业和金融业以外的企业的实体经济投资,其影响机制为:投资性购房增加—房价上升—工资水平上升—企业实体经济投资减少。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更容易获得土地资源,因而受到由工资水平上升带来的成本抑制效应影响较小。此外,面对房地产行业的高进入门槛以及实体经济生产的高额成本,家庭部门对商品房投资性需求的增加会促使实业企业将生产投资转向回报率更高的金融渠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学研究
    中国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趋势预测
    陈 卫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133-144. 
    摘要 ( 2352 )   PDF(pc)(1325KB) ( 3335 )   PDF(mobile)(1325KB) ( 343 )   收藏
    中国人口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转折阶段。利用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未来80年我国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多情景预测,发现中国人口负增长比预期更早到来,人口峰值也比预期值更低,人口老龄化速度比预期更快。2021年成为中国人口峰值年。2022年起,中国人口进入历史性负增长阶段,并在未来呈现出阶段性加速趋势。快速的人口转变和长期低迷的生育率,决定了中国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不仅无法逆转,而且将在波浪式演进中不断相互强化。中国将可能成为世界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需要像几十年前认识人口高速增长一样认识未来人口快速负增长的严峻性,并且需要在人口、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和应对这一变化趋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供应链关系与企业信用风险
    顾 婧   史心雨   陈祥锋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145-153. 
    摘要 ( 265 )   PDF(pc)(634KB) ( 1415 )   PDF(mobile)(634KB) ( 14 )   收藏
    有效管控信用风险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作为企业经营面临的外部冲击,是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基于对2009—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显著提升企业信用风险水平,且非国有企业和高融资约束企业的信用风险增幅更大;企业外部银行贷款和内部投资活动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传导途径;供应链关系能够有效调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从资源关系管理出发降低客户集中度、缩短与主要客户之间的地理距离,以及从资金关系管理入手增加供应链中商业信用融资净值,可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维持金融市场稳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智时代基于消费社会化的社会化商业模式
    黄敏学 李奥旗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154-163. 
    摘要 ( 236 )   PDF(pc)(547KB) ( 674 )   PDF(mobile)(547KB) ( 4 )   收藏
    在数智时代,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推动了消费社会化趋势的发展。作为消费社会化趋势的载体,社群是将某类需求相似的消费者聚集在一起,方便消费者的社会交互。根据满足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可以将社群分为满足利益的交易型社群、满足情感的关系型社群以及满足爱好的兴趣型社群,这也带动了因需而变的社交平台的多样化发展。“社交+电商”的社会化商业模式,利用社群中消费者的社交性和创造性实现其商业目的,挑战是如何避免因商业化侵扰正常的社会交互性。在交易型社群中,可通过设置合理的经济激励促进消费者参与社会化商业活动;在关系型社群中,要慎用社群中的社会关系资本,避免利益对社会关系的挤出;在兴趣型社群中,可通过优质的内容创作吸引消费者的参与和社会交互。总之,要把握好社会化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合理利用消费者的个人社会资本,寻求经济交易和社会交互的契合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代文学研究
    论神圣言说与公共言说的嬗代——“言”“语”概念与古代文论
    袁济喜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164-173. 
    摘要 ( 106 )   PDF(pc)(664KB) ( 468 )   PDF(mobile)(664KB) ( 0 )   收藏
    先秦时代的文学思想受言说方式的影响明显。中国早期文论的言说方式经历了微妙而深刻的变迁,从最早的神圣言说演化成公共与世俗的言说,彰显出先秦文学观念从神祇崇拜到人文兴起的过程。孔子开创的言说方式对商周时代的言说方式进行了改良,开启了后世文论的言说方式。孟子、庄子、刘勰、钟嵘前后接续,将神圣言说敷衍成一种公共话语体系,同时又传承了其中的神圣价值,从而使中国文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度文论的特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玉台秋》传奇及其副文本的书写与建构
    马丽敏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174-181. 
    摘要 ( 140 )   PDF(pc)(1142KB) ( 318 )   PDF(mobile)(1142KB) ( 6 )   收藏
    晚清著名戏曲家黄燮清应友人吴廷康之请求,据吴氏夫妻真人真事创作了《玉台秋》传奇。该剧前后所附序、跋、附录等副文本创作的时间跨度长达40余年,文体多样、内容驳杂、篇幅较多。由戏曲及其副文本可以看出:风化是戏曲及副文本传播的密钥,真实性成为沟通戏曲及副文本之基础,立言是戏曲及副文本书写最本质的诉求,而由《玉台秋》及其副文本书写与建构之过程,则可发现借助戏曲而立言之方法与途径的多重性与复杂性。《玉台秋》传奇及其副文本所体现出的文本形态的丰富性,是考察晚清戏曲观念变化的一个典型范例,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骈体源头 万世典范——清人关于屈、宋辞赋在骈文史上地位和影响的评价
    于 信   张洪兴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182-187. 
    摘要 ( 85 )   PDF(pc)(644KB) ( 375 )   PDF(mobile)(644KB) ( 0 )   收藏
    有清一代对屈原、宋玉其人及其辞赋都特别推崇,进而对其辞赋在骈文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清初,康熙皇帝、赵维烈、何焯、陆棻、王修玉等人就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论述屈、宋辞赋与后世骈文的渊源关系,揭示二人在骈文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清代中期,陈均、林联桂、陈广宁、孙梅、刘开等骈文家对屈、宋辞赋及其与后世骈文之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和探讨,重点揭示其在骈文史上的开山地位和深远影响。晚清时期,戴纶喆、刘熙载、王先谦、刘师培、王承治等人继续关注屈、宋辞赋在骈文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认为其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典型范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播学研究
    承认理论视域下维基百科全书中的人机社会研究
    甘莅豪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188-198. 
    摘要 ( 95 )   PDF(pc)(854KB) ( 206 )   PDF(mobile)(854KB) ( 1 )   收藏
    维基百科全书是元宇宙最重要的人机社区之一。人机社会除了可以从“技术政治”视角切入,还可以从“承认政治”视角进行观照。在“皮格马利翁情结”作用之下,维基百科全书中的人机社会经历了技术物承认、共同体承认、政策承认、价值承认四个阶段。虽然不存在人类自我承认和同感共情的心理基础,维基机器人却被赋予了和人类一样的行动目标——编纂一部高质量的维基百科全书。在此目标的指引下,维基人和维基机器人分别担任了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在互补性协作编纂中彼此承认。人机共同体颠覆了以往承认理论立足人类共同体进行思考的现实前提,从“社会角色配合”的视角诠释元宇宙中的人机承认行为,可以进一步拓展承认理论的内涵和适用范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中心化”:认知、行动与结构——基于“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09—2021)”的研究
    郑 雯 陈李伟 桂 勇
    社会科学辑刊. 2022 (5):  199-207. 
    摘要 ( 334 )   PDF(pc)(795KB) ( 626 )   PDF(mobile)(795KB) ( 24 )   收藏
    依托“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09—2021)”基于监督型机器学习(SVM)的大数据分析,探索青年亚文化的整体发展趋势与网络文化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网络亚文化在青年群体内部形成更加统一的认知框架;在外部行动中更加主动地冲击主流文化,论争性、对抗性增强;其参与者具有较为集中的身份指征、相对稳定的群体结构,构成了中国网络青年亚文化以教育程度聚类的独特景观。认知一致性、行动对抗性和结构聚集性推动网络青年亚文化不断“中心化”,推动网络文化结构整体转型, 在“心灵港湾”和“赛博战场”的龃龉中与主流文化持续互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