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政治的结构性重塑,马克思、恩格斯以“保护关税制度”为主题进行了系统探讨,深刻揭示了其所内含的资本逻辑、帝国逻辑和殖民逻辑三重意蕴,并从经济维度和价值维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这一研究不仅构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种具体化拓展,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由原生形态向发展形态演进的重要环节。时至今日,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仍是我们认知和应对全球化新趋势的理论利器,带给我们以下四点启示:一、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生产力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西方零和思维仍是19世纪霸权逻辑的翻版;三、强大的经济基础是保护自身利益的根本前提;四、建设更公平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赢得未来的道义源泉。
中图分类号:
[1] | 郭忠义, 张凯.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本质、逻辑进路与现实张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30-35. |
[2] | 郭玲玲. 马克思的新哲学及其理论表征[J]. 社会科学辑刊, 2014, 0(6): 36-40. |
[3] | 凯瑟琳·韦尔森. 唯物主义—动物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类学①[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6): 10-18. |
[4] | . 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意义及其当代阐释[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31-36. |
[5] | 臧峰宇. 缘何“回到黑格尔”?——兼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形成过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31-35. |
[6] | 王国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2010年辽宁省哲学学会会议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6): 269-269. |
[7] | 张文喜. 马克思政治哲学诸问题及其他面相[J]. 社会科学辑刊, 2010, 0(2): 10-14. |
[8] | 董晋骞. 马克思哲学观的非概念性特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 0(3): 9-12. |
[9] | 纪克勤, 王文慧.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历史维度与当代视野[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5): 32-35. |
[10] | 李庆钧. 路径依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5): 12-16. |
[11] | 张文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04, 0(2): 16-21. |
[12] | 王桂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J]. 社会科学辑刊, 2003, 0(6): 10-14. |
[13] | 朱宝信. 论实践本体论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1, 0(4): 11-16. |
[14] | 曾向阳.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观点辨正[J]. 社会科学辑刊, 2000, 0(5): 11-16. |
[15] | 陆俊玉, 张士清. 从解释到批判:马克思哲学当代化的出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0(1): 39-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