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5): 26-30.

• 现代性问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哲学解释学与意义的不确定性

于林龙   

  • 出版日期:2013-09-20 发布日期:2018-08-07
  • 作者简介:于林龙,1963年生,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吉林 长春 130024)。
  • 基金资助: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0TBWT-2-05);大连民族学院青年骨干基金项目(ZJ12RWQN014)

  • Online:2013-09-20 Published:2018-08-07

摘要: 追求意义理解的确定性一直是意义理论研究的理想目标。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近代哲学的认识论乃至胡塞尔的现象学基本上都怀有这样的理想。在解释学回升为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之前,意义理解一直还停留在寻找绝对确定性客观标准阶段。哲学解释学自海德格尔以来,特别是经伽达默尔承认意义的不确定性,才能对意义的合理解释给予创造性的发挥;历史性、批判性和辩证性是发挥这种创造性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哲学解释学, 意义理解,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 

  • B516.59
〔1〕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8页。〔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32-61页。〔3〕海德格尔:《在通往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47-213页。〔4〕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 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2页。〔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635页。〔7〕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65页。〔8〕〔9〕〔10〕〔11〕〔1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09、111、111、111、119页。〔13〕F.Schleiermacher,Hermeneutics and Criticism,Edited by Andrew Bowi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228.〔14〕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133页。〔15〕〔18〕〔19〕〔20〕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241、344、270、384-403页。〔16〕何卫平:《解释学之维:问题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8-251页。〔17〕〔24〕MarinaSbisa,et al.,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for Pragmatics:Handbook of Pragmatics Highlights,Vol.10.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1,pp.126,127.〔21〕〔22〕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0、34页。〔23〕王天成:《思辨形而上学的艺术品格》,《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2期。〔25〕张贤根:《存在.真理.语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6-87页。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