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哲学
    德性与实践——评麦金太尔的德性观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5-9. 
    摘要 ( 221 )   收藏
    麦金太尔以提倡德性伦理学闻名于世,其德性伦理学的核心是德性概念,而德性概念是通过实践来解释的。麦金太尔的德性具有三层意义:第一,德性使人们获得内在于实践的善;第二,德性使每个人都追求生活整体的善;第三,德性维持传统。实践与德性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个人活动的实践为第一层意义的德性提供了解释,作为个人整体生活的实践为第二层意义的德性提供了解释,作为传统的实践为第三层意义的德性提供了解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罗尔斯“基本善”的三种解释进路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0-14. 
    摘要 ( 1534 )   收藏
    “基本善”是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的基本理念和要素之一,在“正义原则”的论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基本善”的解释在其正义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罗尔斯提供了对“基本善”的三种解释,即“善的弱理论”解释、“公民需要”解释和“人际比较”解释。第一种解释基于合理性的善和心理学,第二种解释基于公民的两种道德能力,第三种解释则是一种功能性解释。只有“公民需要”解释能够作为解释“基本善”的独立进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性问题研究
    “资本主体性”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本质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5-20. 
    摘要 ( 154 )   收藏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资本主体性”批判。资本主体性标志着主体性原则在经济领域的确立,这是近代哲学所确立的主体性原则在现实生活领域的复活。资本主体化的过程意味着资本具有了“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丧失了“独立性和个性”。这一过程使得“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成为了人的存在状态。因此,马克思的“资本主体性”批判所展开的正是以资本批判为理论外观的“存在论批判”。马克思从资本的界限出发,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新的生产方式代替的逻辑必然性。把人从资本的“支架”中解放出来是马克思寻找到的超越资本主体性的现实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毛泽东的现代性思想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21-25. 
    摘要 ( 160 )   收藏
    作为现代社会自我意识的现代性,尽管是一个西语体系下的概念,在毛泽东著作中也鲜有出现,但是这并不妨碍毛泽东思想所具备的现代性内涵。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实际上,毛泽东关于现代性的反思已经不再局限于从“传统”解放为“现代”,而是要从“现代”寻求“人的解放”,这一理论旨趣与现代性的基本意涵颇为一致。研究毛泽东的现代性思想对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解释学与意义的不确定性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26-30. 
    摘要 ( 227 )   收藏
    追求意义理解的确定性一直是意义理论研究的理想目标。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近代哲学的认识论乃至胡塞尔的现象学基本上都怀有这样的理想。在解释学回升为本体论的哲学解释学之前,意义理解一直还停留在寻找绝对确定性客观标准阶段。哲学解释学自海德格尔以来,特别是经伽达默尔承认意义的不确定性,才能对意义的合理解释给予创造性的发挥;历史性、批判性和辩证性是发挥这种创造性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意义及其当代阐释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31-36. 
    摘要 ( 143 )   收藏
    伴随现代性理论题域的展开,应该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和阐释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价值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思想界的重大理论议题。对于“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应采用互文或互动的方法加以理解和阐释。一方面,可以从现代性视域出发,将马克思学说置于现代性理论话语中进行新的阐释;另一方面,也可以透过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来重新理解现代性问题。从形而上学批判到资本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完成了思维方式的革命性转换,以此揭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开启了一种具有后现代意蕴的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观念与价值观念评价体系关系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37-40. 
    摘要 ( 139 )   收藏
    价值观念属于个体意识范畴,价值观念评价体系则属于群体意识范畴,具有非肌体遗传的社会意识遗传的功能。价值观念在认同感的作用下,会转化为群体意识,进而形成价值观念评价体系。价值观念评价体系的特征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转化,在价值观念评价体系转化的拐点,价值观念与价值观念评价体系的关系会发生新的变化,亦即重新回到价值观念的形成阶段,并通过群体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作用,形成新的价值观念评价体系。主流价值观念评价体系代表社会群体利益,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评价体系中,主流价值观念评价体系不会自动生成,只有在制度层面上建构主流价值观念评价体系,通过制度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规范,主流价值观念评价体系才能在多元化价值观念评价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使个体利益与社会群体的利益同时达到最大化,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龄问题的社会学观照
    养老保障迈入服务时代的制度文化构建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41-45. 
    摘要 ( 107 )   收藏
    从生活保障走向服务保障是现代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我国处于服务时代初期,应在理念、制度、政策、文化上加强创新,确立起养老服务是社会建设之重要内容、国家发展战略之重要部分、养老保障之一翼的新理念,建构起养老服务补贴、设施建设、从业人员职业化等基本制度,培育出和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照护文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46-50. 
    摘要 ( 133 )   收藏
    贫困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存在一个规模可观的特殊群体——失独者,他们经济困难、老无所依,悲观、绝望,并面临着多重风险:养老、精神疾患、致贫、返贫。失独并非少数人的不幸,而是几乎所有独生子女家庭都可能面临的风险。失独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发展诸多因素复杂演变的结果。关注失独者,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保障失独者的基本权益,以防范贫困风险,增强抵抗贫困的能力。要在发展中消除贫困,必须确保失独者权益和必要的帮扶救助,适时适当调整相关人口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多元化救助关怀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政策视阈下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新建构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51-56. 
    摘要 ( 186 )   收藏
    当前我国失独老人面临着社会保障、心理恢复和社会生活重建等问题,因此在分析我国已有的失独老人社会政策内容和功能后果的基础上,提出以社会政策为逻辑起点的相关理论解释范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安徽省淮南市失独老人的个案分析,我们发现对于失独老人存在社会政策支持、社会交往、和社区融入等方面的缺失。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影响失独老人社会生活重建的主要因素为社会政策、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基于以上状况,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制定和完善相关社会政策,建立系统全面的失独老人社会政策支持制度和行动主体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政强制法》的司法适用与理论探讨
    行政强制执行中的行政让渡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57-63. 
    摘要 ( 123 )   收藏
    行政让渡是行政强制执行和解制度存在的法理基础,实践中表现为行政强制总比的递减。具有体现法的实现、实现行政自由裁量、和谐行政执法关系和维护公民权利的价值。其实施必须建立在行政环境变迁和行政相对人能力有限的前提条件下,且行政主体行使让渡权要有法律和事实上的依据,以体现行政权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政强制权内部控制的理论博弈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64-67. 
    摘要 ( 127 )   收藏
    随着《行政强制法》的出台,我国对行政强制权的控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但是仅以外部条件约束不能够切实有效地控制行政强制权,需要加强行政机关的内部控制和自我约束,使行政强制权不仅在合法的范围内运行,更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运行。对此,理论界提出了诸多质疑,但是如果厘清行政强制权的界限,不同其他约束机制相重叠,明确其具体的作用领域,了解行政强制权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那么就能对这一理论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履行催告程序的概念厘定与价值探讨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68-73. 
    摘要 ( 126 )   收藏
    代履行催告程序是行政强制机关在决定、实施代履行之前对义务人进行督促的一个程序。该程序在我国《行政强制法》中的设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最基本的价值就是将行政强制这种较为刚性的行政行为作了柔性化的处理,由于该程序是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一个创新,因此其诸多问题还需要予以澄清,如代履行催告程序概念的厘定,其程序作为设计中的尝试应具有使行政强制力缓和行使、使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决定具有选择权、使行政相对人获取行政信息等法律价值;该程序的程序构成应当包括催告主体的特定性、催告内容的特定性、催告时段的特定性和催告对象的特定性等客观要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监管渎职罪主体范围之界定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74-78. 
    摘要 ( 111 )   收藏
    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采取的是多部门“齐抓共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带来的必然后果是,当某一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各监管部门及其人员都应当承担一定程度的责任,并且呈现出横向平行监管和纵向垂直监管交叉的特点。刑法的机能包括社会保护和人权保障的二元统一。根据社会保护机能的要求,需要对所有构成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人进行惩罚;基于人权保障机能的要求,我们需要在所有负有监管职责的人员中进行甄别。因此,需要构建一定的机制,实现从横向广度和纵向深度两个维度来确定构成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体范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立法机制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扶贫开发博弈关系中的构建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79-81. 
    摘要 ( 92 )   收藏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源远流长的历史,为我国文化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地处偏远,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部分少数民族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在重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应通过建立有效的立法机制去协调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扶贫开发之间的博弈关系。从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行政监督等多方面入手实现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竞争力探索
    经济转型与环境竞争力提升的协调性分析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82-90. 
    摘要 ( 103 )   收藏
    环境与经济是环境—经济系统的两个因素,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并且环境竞争力与经济转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存在着高度的耦合,呈现很好的同向协同作用,共同推动环境经济大系统的协同发展。在解决环境问题、加快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世界各国已达成普遍的共识。世界各国应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培育绿色增长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服务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国际环境合作,完善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环境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提升路径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91-99. 
    摘要 ( 149 )   收藏
    与G7国家和其他金砖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竞争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生态环境竞争力和环境承载竞争力处于劣势,资源环境竞争力、环境管理竞争力和环境协调竞争力表现稍好,但也相对较弱。中国环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环保技术水平,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有效扩展环境容量和空间;统筹协调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流动性效应的实证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00-105. 
    摘要 ( 115 )   收藏
    在流动性陷阱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主要议题之一。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能否破除信用紧缩,成功地为经济发展注入流动性又成为争论的焦点。虽然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失效,但其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资产再平衡机制是有效的。从长期来看,美联储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与M2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购买机构债券与M2呈显著负相关。在短期内,美国M2存在一个月的惯性,美联储增持国债及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对M2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但统计上并不显著。而购买机构债券对促进M2的增长有显著影响,甚至会出现与长期关系相反的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支持分析——基于辽宁、山东、四川、浙江四省的比较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06-111. 
    摘要 ( 121 )   收藏
    资本市场是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科技资本市场是推动科技产业聚集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然而不同地区的科技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支持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浙江省科技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良好;浙江、山东、四川三省科技资本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紧密相关;但辽宁科技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科技企业对资本市场的利用程度相当有限,亟需政策推动与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BP的顾客价值预测模型研究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12-116. 
    摘要 ( 98 )   收藏
    任何建立在产品或服务创新上的企业优势都是短暂的,只有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顾客价值分析逐渐受到企业界的重视。针对经验方法所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的销售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可以量化的顾客价值指标,并给予不同的顾客价值评分标准,以发展出具有学习能力的顾客价值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
    美国早期对华传教舆论中的孔子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17-124. 
    摘要 ( 113 )   收藏
    1830—1850年间,是美国在华传教事业的起始阶段,也是其受到美国外交利益干扰最小的时期。美国传教士的心理动机得以真实地体现出来,登载于美国的大小报刊之上。在由此形成的美国早期对华传教舆论中,作为中国精神体系象征符号的孔子,既是传教士难以逾越但又必须克服的障碍,也是他们能够有效利用的便利条件。削弱乃至动摇中国人的孔子信仰是传教士的基本奋斗目标,成功范例激励着传教士散发更加强烈的宣教激情。早期在华传教士奠定的传教原则和精神影响着美国在中国的整个宗教存在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俗与宗教之间:蒋介石与来华传教士(1927—1941)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25-131. 
    摘要 ( 195 )   收藏
    蒋介石于1930年受洗加入基督教,与来华传教士交往密切,多次接见传教士并肯定其对中国的贡献;在新生活运动中,蒋介石号召传教士积极参与,借助传教士为抗战服务,但也注重加强对传教士的管理。来华传教士在论著中多次提及蒋介石,对其大多持赞扬支持态度,赞赏其统一国家、致力改革的努力。蒋介石与传教士的交往,除了宗教信仰的因素外,还有通过传教士来获取西方国家支持的目的,而传教士也希望通过接近蒋介石来获取传教便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代泾原节度使设置原因考辨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32-136. 
    摘要 ( 173 )   收藏
    泾原是安史之乱平定后设置在京城西北的重镇之一,是唐朝中晚期西北边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是唐代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果,代宗及宰相元载在除去干政宦官的过程中将京城周围的中立藩镇迁往西北边疆;而泾州在防御吐蕃方面的特殊军事地位,则成为他们设置泾原节度使进而迁徙这些藩镇的借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刘基《郁离子》书名探源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37-138. 
    摘要 ( 89 )   收藏
    明代刘基所著《郁离子》一书的书名取自何处,有何涵义,颇费猜测。刘基的学生徐一夔借助《周易》,将“郁离”释为“文明”之意。明初的吴从善亦沿此说,后世学人和有关著述遂相沿不改。近年有人对此提出疑问,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实际上,“郁离”二字是取自西汉文学家王褒“离离若缘坡之竹,郁郁若春田之苗”两句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上半期国内外有关松花江流域森林资源的调查及考辨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39-147. 
    摘要 ( 150 )   收藏
    20世纪上半期,中日俄对包括松花江流域在内的东北森林均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查。清末,中国政府曾派专人踏查松花江上游森林资源,得出了松花江上游森林情况的初步数据。其后的北京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在对森林情况的调查方面,成绩不彰,乏善可陈。俄国与日本出于掠夺东北森林资源的目的,派出大批专家、学者对包括松花江流域在内的东北森林进行了勘测与调查,留下了片段的、零星的调查数据。通过对这些调查数据的梳理和考辨,初步勾画出清前中期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松花江流域森林资源的概貌及演变的特点:森林资源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由分散的点式采伐到沿江、沿铁路线等的线式开采,呈现出由点式到线式逐渐削减的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墓主的知识构成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48-153. 
    摘要 ( 180 )   收藏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简帛文献,是墓主生前收藏和使用的书籍,具有藏书性质。伴随其死亡、下葬等一系列过程,其观者又演变为想象中的墓主灵魂,象征着死者从此生到彼世的转移,是其在彼岸世界的寄托。其内容主体既是当时社会思想风尚的折射,同时也是墓主以黄老为本,兼及养生修身,又重视阴阳术数、兵家、儒家等学的知识系统的重要来源。这种知识面貌的生成来自于楚文化精神内核及时代氛围的浸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门”下的忧思——艺术学门的新挑战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54-158. 
    摘要 ( 99 )   收藏
    艺术学门迎来研究与教学上的新挑战,出现了自己的学科忧思。艺术学门在研究上遭遇如下新挑战:社会影响力提升但学科实力薄弱,艺术特殊性凸显而艺术普遍性淡忘,普通艺术学独立而与部门艺术学分离,普通艺术史与部门艺术史关系成疑,部门艺术学科群的内在逻辑亟待梳理,两大视觉艺术学科之间的分离代价应予重视。艺术学门在教学上的新趋势在于:亟须建构五个一级学科教学与教材体系,根据五个一级学科设置而重新认识各部门艺术特别是音乐与舞蹈、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的艺术群特性,认真研究跨媒介艺术交融在当前艺术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当代艺术体制对艺术的构型作用,研究当前中国艺术创作新趋势,关注当代艺术批评的新格局,重视当代艺术观众在艺术生产中的新角色。认为当前跨学科背景下的跨部门艺术史比较孕育着普通艺术史,它有可能跨越部门艺术史而成为艺术学理论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对那些令人忧虑问题的正视和解决的努力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艺术学门的未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学新概念:诗性主体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59-165. 
    摘要 ( 154 )   收藏
    “主体”(Subject)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和关键词。然而,“诗性主体”却是一个无论在历史或现实都被缺席的美学概念。诗性主体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精神形式。它以精神的虚无化为前提,以想象为动力,直觉和体验为辅佐,寻求自我意识对于现实的审美超越。在后现代语境,迫切需要重建诗性主体,抗衡消费社会的感性诱惑和技术工具的压抑以及摆脱知识与权力的宰制,由此达到相对理想的精神生存状态,使审美活动和文化创造得以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华简研究
    规训权力下的自我审美解救——福柯生存美学分析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66-169. 
    摘要 ( 309 )   收藏
    福柯面对现代社会规训权力对人的异化,“全景敞视监狱”式的权力运行模式,提出以“关怀自身”为核心的生存美学理论,以此作为对规训权力的反叛和抗争,探寻规训权力下自我解救之路,求得自身审美生存的最高自由境界。但因其对规训权力积极作用的遮蔽和对国家权力的忽视,关怀自身理论重建背后的背景落差和时代的不可通约性,加之自我生命极限体验中对“节制”的背离,使得福柯的自我审美寻路走向幻灭,他的自我生存美学实践也成了未完成的幻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70-174. 
    摘要 ( 294 )   收藏
    郭沫若与谢冰莹给我们留下了两部以从军北伐为题材的作品,记录了他们从军北伐的真实经历。但由于二人在性别、资历、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使这两部作品表现出了明显不同,体现了文人参与战争的两种方式,也为我们留下了两类迥然不同的战争文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75-180. 
    摘要 ( 125 )   收藏
    发生于“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作为对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观照、阐释、评价与反思,它在史论、作家论、作品论等方面的建树,开启了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现代性演进的历史篇章;作为一种批评现象,它在理论资源、批评指向、批评视角、批评模式等方面呈现出与时代共名的情形,是时代政治的文学表征。它显示出虽然有“批评”存在,但却无“女权”与“主义”的批评特色,与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崛起时的表现完全不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81-186. 
    摘要 ( 84 )   收藏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普遍追求科学实证精神、关注作品宏大叙事主题的格局中,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却有着独特的风格。他在维护文学批评的尊严、独立,在沟通西方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批评的交汇、融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大大增强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这表明了批评家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某种必要的自省,其理论建构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有着纠偏的意义。但由于过于推崇直觉和印象,导致了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科学和理性精神不足的缺陷,与整个中国文学批评的主潮产生了一定的抵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辞规建构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5):  187-190. 
    摘要 ( 91 )   收藏
    辞规是与辞格相对的以简洁准确为目的的一般性修辞方式,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思维基础、心理基础和语言基础之上,科学性和操作性很强,与特殊性修辞方式的辞格一起架构了系统的、完整的修辞方式体系,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海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