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5): 175-180.

•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 • 上一篇    下一篇

在现代性中开启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

王纯菲   

  • 出版日期:2013-09-20 发布日期:2018-08-07
  • 作者简介:王纯菲,1953年生,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 沈阳 110036)。
  • 基金资助:
    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2M510739)

  • Online:2013-09-20 Published:2018-08-07

摘要: 发生于“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作为对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观照、阐释、评价与反思,它在史论、作家论、作品论等方面的建树,开启了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现代性演进的历史篇章;作为一种批评现象,它在理论资源、批评指向、批评视角、批评模式等方面呈现出与时代共名的情形,是时代政治的文学表征。它显示出虽然有“批评”存在,但却无“女权”与“主义”的批评特色,与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崛起时的表现完全不同。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女性文学批评, 社会——历史视角, 时代条件论,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 I206.6
〔1〕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第3页。〔2〕俊生编:《现代女作家诗歌选》、《现代女作家散文选》、《现代女作家日记选》、《现代女作家小品文选》、《现代女作家小品选》、《现代女作家书信选》,上海:上海仿古书店,1936年。〔3〕高楠:《西论中化与中国文论主体性》,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第28页。〔4〕〔16〕〔19〕〔20〕毅真:《几位当代中国女作家》,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第4-13、10、2-3、19-20页。〔5〕〔13〕〔23〕〔24〕茅盾:《茅盾全集》第二十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109、150-167、109-114、432-437页。〔6〕贺玉波:《庐隐女士及其作品》,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第230-231页。〔7〕朱立元、张德兴等:《现代美学通史·二十世纪美学》(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80页。〔8〕草野:《现代中国女作家》,北京:北平人文书店,1932年,第1页。〔9〕〔10〕〔11〕贺玉波:《中国现代女作家》,上海:现代书局,1932年,第23、48、114页。〔12〕〔14〕黄英:《现代中国女作家》,北京:北新书局,1931年,第4-5、132页。〔15〕茅盾:《现代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东方杂志》17卷1期。〔17〕赤子:《读冰心女士作品底感想》,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第186页。〔18〕钱杏邨:《关于陈衡哲创作的考察》,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第256页。〔21〕成仿吾:《评冰心女士的“超人”》,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第197页。〔22〕梁实秋:《“繁星”与“春水”》,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第214页。
[1] 黄万华. 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62-169.
[2] 段从学. 大地,或者说愚昧的意义--论《生死场》的"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0-177.
[3] 黎保荣. 何 为 科 学--中国现代文学"科学"内涵及其演变新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95-202.
[4] 冯静. 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6, 0(6): 174-179.
[5] 张娟. 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学衡派生存悖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13-217.
[6] 汪沛.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5-228.
[7] 刘东方. “1918年起点说”申议——以《新青年》为中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1-187.
[8] 宛小平,朱亚坤. 功利和超功利——基于朱光潜和鲁迅的一场争辩[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88-193.
[9] 刘朝霞. 物化·奴化·异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童养媳形象分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4): 189-192.
[10] 时世平.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2): 183-188.
[11]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70-174.
[12] . 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李健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5): 181-186.
[13]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J]. 社会科学辑刊, 2013, 0(1): 189-195.
[14] 李红梅. 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乐天精神[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 0(6): 229-233.
[15] 黄万华. 战时中国文学呈现的中外文学交流[J].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6): 190-19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