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辑刊 ›› 2013 ›› Issue (5): 159-165.

•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 • 上一篇    下一篇

美学新概念:诗性主体

颜翔林   

  • 出版日期:2013-09-20 发布日期:2018-08-07
  • 作者简介:颜翔林,1960年生,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温州 325015)。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107);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0JC008)

  • Online:2013-09-20 Published:2018-08-07

摘要: “主体”(Subject)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和关键词。然而,“诗性主体”却是一个无论在历史或现实都被缺席的美学概念。诗性主体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精神形式。它以精神的虚无化为前提,以想象为动力,直觉和体验为辅佐,寻求自我意识对于现实的审美超越。在后现代语境,迫切需要重建诗性主体,抗衡消费社会的感性诱惑和技术工具的压抑以及摆脱知识与权力的宰制,由此达到相对理想的精神生存状态,使审美活动和文化创造得以可能。

关键词: 主体, 诗性主体, 审美, 艺术, 话语

中图分类号: 

  • B83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第2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1240页。〔2〕梁启超:《儒家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9页。〔3〕〔4〕慧能:《坛经》,郭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9、71页。〔5〕福柯:《主体解释学》,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5页。〔6〕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53页。〔7〕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25页。〔8〕《南华真经注疏》上册,郭象注,成玄英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57页。〔9〕〔10〕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73、174页。〔11〕〔1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1、20页。〔12〕李贽:《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46-147页。〔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7页。〔14〕施韦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75页。〔16〕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84-85页。〔17〕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06页。〔18〕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3页。〔19〕《福柯集》,杜小真编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第206页。
[1] 陈伟. 论中国现代美学形态的发展历程——以新古典美学形态为重心[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1-188.
[2] 祁志祥. 变与不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历时解析[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89-198.
[3] 汤拥华. 从“风景的发现”到“临照的美学”——“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4): 199-208.
[4] 张晶. “凡象,皆气也”——诗学意象观念与气论哲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79-186.
[5] 袁济喜. “赤子之心”与中国美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87-194.
[6] 李健.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6): 195-204.
[7] 张法. 灵-mana-spirit:原始艺术的文化基础[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2): 178-184.
[8] 魏义霞. 谭嗣同哲学研究亟待拓展的12个空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14-119.
[9] 刘旭光. 作为交感反思的"审美的观看"--对现象学"审美观看"理论的反思与推进[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77-187.
[10] 张云鹏. 审美态度与意向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88-197.
[11] 刘彦顺. 以"无时间性"消弭审美丰富性--论柏拉图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 0(1): 198-206.
[12] 兰希秀.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6): 222-224.
[13] 陶水平. 意象论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以朱志荣意象创构论美学为例[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0-167.
[14] 毛宣国. “意象”概念和以“意象”为核心的美的本体说[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68-175.
[15] 韩德民. 在与文化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中定位“意象”的功能和属性[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 0(5): 176-180.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